上游生态保护的施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22]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这一科学论断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指明了施力方向。
一是抓住核心问题,着力提升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能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江源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区,属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有冷暖之分,无四季之别,属于典型高寒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开始持续退化。三江源植被以高山草甸和草原为主,出于过度放牧、毒杂草蔓延、高原啮齿类动物破坏等原因,草原退化严重。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约40%草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总面积减少了约1990平方千米,水体与湿地总面积净减少约375平方千米。草原退化严重降低水源涵养能力,1995—2004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多年平均年水源涵养量为142亿立方米。2005年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来,随着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水源涵养量以19.35亿立方米/10年的趋势增加,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能力约200亿立方米。
二是以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深入推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黄河上游地区生态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较少,难以满足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资金需求,必须通过国家层面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实施。2005年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该规划对进一步加强三江源地区湿地、河流湖泊、草原生态系统保护进行了部署安排。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来考虑,有必要制定《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