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黄河文化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称为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关于什么是黄河文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安作璋指出,黄河文化,或称“黄土文化”,指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李振宏、周雁认为,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既表现为哲学、法学、宗教、史学、科技、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具体的意识形态,也表现为支配民族生活的那些不易直接体察的民族的深层心理素质,如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黄河文化是缘黄河而起的打上了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一种旱地农业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黄河岸边生息、繁衍、奋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文化观念、思想风尚、风俗习惯,是黄河流域人民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徐吉军认为黄河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内涵,广义上的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而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则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文化。
关于黄河文化包含的内容,李小建等认为,黄河文化包括黄河流域衍生出的具有鲜明地方化特征的晋商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本质是传统儒家文化,即黄河文明。马英杰指出,黄河文明就是在黄河流域繁衍和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可从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施政理念上大致包括耕牧文明、礼乐文明和大一统观念。彭岚嘉、王兴文认为,黄河文化首先是在地理空间上以黄河流域为限度的区域文化,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与黄河、黄土、季风等自然条件之间的实践关系中,改造自然和自身过程中所不断积累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总和,黄河文化包括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一般所说的文化的内涵。
综合来看,黄河文化是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具有黄河水文地理特征的旱地农业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的综合,黄河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农业文化,是产生发展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