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黄河治理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洪水风险、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水质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等。
一是洪水风险与洪涝灾害。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依然是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洪水防御。1950年以来的70年,黄河发生12次超过100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5]黄河上游洪水表现为历时长、洪量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河道逐年淤积抬高,局部河段也已成为新“悬河”,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其中新乡市河段高于地面20米,威胁到大堤两岸居民的安危。中游三门峡以上的“上大型”洪水表现为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高,“下大型”洪水表现为洪峰高、涨势猛、预见期短,对下游防洪威胁大。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水沙调控体系无法充分发挥整体合力。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千米,洪水预见期短、威胁大,防洪形势严峻。下游滩区具有黄河滞洪沉沙、防洪运用功能,与滩区群众居住生存、发展经济需求存在长期矛盾,影响河道行洪和群众安全。黄河高出地面的悬河一旦堤防决溢,将带来毁灭性灾难,同时会裹挟大量泥沙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范围广,涉及人口多。
二是水土流失。黄河流域水沙空间分布不均衡,水土流失成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灾害。黄河50%以上的径流量都来自黄河上游区域,但90%以上泥沙来源于黄河中游区域,这种不均衡的空间分布,造成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6]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流经穿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广阔,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7]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大,治理难度大,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易淤积,“二级悬河”趋势不断加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洪水泥沙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治理是黄河治理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黄河水质污染的来源:一是工业用水排放,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偏重,是我国煤炭、石油等能源产品的主要生产与供给基地,煤炭采选、煤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众多,其中煤化工企业占全国总量的80%;二是黄河流域作为粮食主产区,存在农业种植化肥农药等使用污染;三是流域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排放量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明显逐次逐渐增加,与黄河流域的空间经济发展格局分布相一致,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排放量越大。[8]近30年来,排入黄河的废污水总量呈现逐年增加态势。[9]
四是水资源短缺。黄河是我国北部区域重要水源,承担着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华北平原15%耕地面积的灌溉任务,黄河流域本身和流域外的引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亿亩以上,同时承担着全国12%人口供水任务。[10]但黄河整体水流量小,季节性变化大。黄河流域属于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区域,整个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且近年来黄河流域径流量呈现日益减少态势,[11]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需求不断加大,[12]水资源供需矛盾、上下游争水矛盾突出。黄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干旱频发的重灾区,呈现旱情加剧趋势,不仅影响农业用水,大片农田得不到灌溉,同时也会影响大牲畜饮水困难,旱灾易造成巨大损失。[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