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孕育发展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38]在石器时代,中国最早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形成,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与渭河交汇地区已出现聚落,在旧石器中期聚落向北迁移至黄河南北及邻近区域,到旧石器晚期聚落数量增多并向黄河上下游扩展,向上至甘肃、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向下至古黄河的下游,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种植粟、黍等旱作农业,并饲养猪、狗以及牛、羊等家畜,考古遗址有大地湾遗址、上山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39]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成为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黄河文明的形成期,[40]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黄河流域。在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将黄土地视为自己的“根”。黄河流域地处早期人类活动的中心,适宜农业耕种,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在气候变化、黄河泛滥,人们面临水灾挑战、治理洪水过程中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得到孕育。夏王朝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
夏朝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明中心包括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都在黄河流域。夏商时期虽屡次迁都,但夏都一直在河洛平原,商都则在黄河和济水所在的华北平原,[41]夏商周奠定了黄河文明的根基。周朝以后随着气候变化、黄河河道变迁、生态环境变化,我国文明中心在黄河中游、中下游不断转移,包括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多次反复。宋代是中国古文明即黄河文明的巅峰,北宋的文明中心开封,即处于黄河沿岸,是在夏商周文明模式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是黄河文明的最后一个中心。[42]
在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于多个地点同时并起,而在距今4000年之前,北方地区、江浙地区、海岱地区、江汉地区的几支文化都先后衰落乃至中断,唯独中原地区持续发展,最终建立以部族联盟共主世袭制为特征的早期文明国家,到夏商周三代,才逐步完成了以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43]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黄河文明中心沿着黄河转移。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之后,黄河文明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长江文明融合之后,黄河文明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华古文明的核心和代表。[44]
黄河文明中心多次迁移,多难兴邦,华夏民族就是在气候变化、河水泛滥、战争冲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产生、文明的形成,都与黄河流域密切相关。在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还是一种伟大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实现黄河文明复兴,黄河文明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