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现状
黄河流域是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区、农业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上游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和下游黄淮海平原,则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黄河流域内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等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我国在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黄河流域包括四个农产品主产区,包括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的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专用玉米产业带的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的河套灌区农产品主产区,以及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棉花产业带的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35%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4.42%。[31]作为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得到有效开发,流域农产品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工业发展方面,黄河流域作为重要能源安全支撑区,能源、原材料行业居于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山西、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能源和原材料行业是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全国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中上游水利能源丰富,中上游地区风能、光伏能源丰富,风能和光伏发电装机量大。黄河流域煤炭、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基础储量的75%和61%,青海的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32]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能源利用主要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资源以煤、电等方式输送到全国其他地区,[33]发挥着保障全国能源安全的功能。
黄河流域近年来在改善民生、脱贫攻坚方面成就突出。黄河流域是我国传统农业区,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生态脆弱及历史因素等影响,中上游是我国贫困比较集中的区域,面临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的问题,是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通过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不断推进,在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黄河流域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瞩目成绩。
黄河流域城市群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在流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黄河流域分布着西安、洛阳、开封等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多朝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曾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城市群得到建设和发展,当前以郑州、西安、济南等为主,逐渐形成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黄河流域城市群是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域,集聚了黄河流域70%以上的经济总量,也是流域人口高密度集聚区,集中了黄河流域60%以上的人口。[34]黄河流域城市群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