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流域统筹,合理配置和引入水资源

三、立足流域统筹,合理配置和引入水资源

黄河流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恶化和水质下降、地表水资源季节性变化大等特征,这是开展黄河水资源治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此现实条件约束下,应立足流域统筹,合理规划配置现有水资源,增强水资源跨区域配置的能力。

一是动态优化水资源的区域配置。现行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87分水方案”出台已有30余年,流域各省份和主要城市的发展和功能定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有必要根据流域主体功能定期动态优化水资源配置。最新研究表明:按照流域主体功能实现水资源分配机制,使黄河流域最大可能节水23.01亿立方米;流域主体功能水资源分配机制给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实现分别带来4344.48亿元的生产功能增量、991.35亿元的生态功能价值增量,可多承载8194.84万人口;减少宁夏和山东的农业用水及内蒙古工业用水分配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分配至关重要。[46]

二是改革完善引黄供水管理制度。黄河流域周边海河、淮河流域同样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黄河还承担着向流域外供水的任务。流域外供水的城市有郑州、济南、青岛、天津、北京、沧州等,农业方面承担向黄河下游两岸流域外的河南、山东等大型引黄灌区的灌溉供水任务,此外还承担向白洋淀跨流域生态补水任务。由于黄河供水水价较低,其未来供水任务难以减轻,向流域外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任务还在加重。[47]鉴于此,应改革完善引黄供水管理制度,合理确定黄河水资源向流域外供水的总量,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是加强相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总体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01号)再次强调补齐水利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一批引调水、重点水源、江河湖泊治理、大型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2019年全国水利建设落实投资726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龙羊峡水电站枢纽等水利工程建设在黄河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同样需要继续加强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