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丝路精神”,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中华民族尊崇的天下大同理念和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201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 建设海上合作设想》。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2017年12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4月,我国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时,推动创立“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公司和银行联合体等相关金融支撑机构。在我国的积极推动下,“一带一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延伸拉美—加勒比,“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多的国家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与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源于陕西西安,从黄河流域、恒河两岸,延伸到尼罗河、地中海,是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黄河流域覆盖9个省(自治区),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是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带,也是我国进行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效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实施,为黄河流域开辟了广阔市场,提供了内联外通动力,为推动沿黄各省(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为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跨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重大契机。要全面深化黄河流域的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分割与市场壁垒,促进各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需要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沿黄各省(自治区)的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很强,具有很大的分工潜力与合作空间。[24]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的差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水平也不尽相同。2019年,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分别为14.4亿元和73.39亿元。而山东省2019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6030.9亿元,超过黄河流域其他8省(自治区)的总和(图3.4)。[25]可见,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省(自治区)的后发力量还很强劲,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黄河流域要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沿黄各省(自治区)要实现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不同定位与角色,提高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水平。
图3.4 2019年沿黄9省(自治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2020)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助推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依靠“道路联通”,发挥“新陆路时代”的交通优势。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和高铁时代的来临,陆路交通焕发新的生机,沿黄城市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加快公路和铁路的基础陆路交通建设,形成更加便利快捷的城市网络交通格局,建立城市商贸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推动“贸易畅通”的发展,逐渐融入亚欧大陆经济体系。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沿黄城市就是陆上“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联通中亚与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沿黄城市应加强对外经贸往来,建立自贸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带动周边地域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规模的集聚与辐射效应。[26]
“一带一路”倡议,给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27]把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基调,推动黄河文化和现代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黄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具有当地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自然文化风景区,观赏黄河美景的同时感受古老的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的全方位保护,提取黄河文化中所包含的伟大的时代精神,大力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奏响新时代黄河文化大合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注释】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黄河年鉴2019》。
[6]同①。
[7]王兆印,傅旭东.黄河源的湿地演变及沙漠化[J].中国水利,2017(17):22-24.
[8]《黄河年鉴2019》。
[9]《黄河年鉴2019》。
[10]同①。
[11]《黄河年鉴2019》。
[12]同①。
[13]王金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J].环境保护,2020,48(1):17-21.
[14]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15]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2020)。
[16]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2020)。
[17]张可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0(1):11-13.
[18]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2020)。
[19]杨丹,常歌,赵建吉.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0(7):28-33.
[20]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领导决策信息,2019(5):7.
[2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2]张锟,邹小玲.加强黄河两岸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河南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N].焦作日报, 2019-12-25(11).
[23]张修玉,施晨逸,裴金铃,等.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整体系统观[N].中国环境报,2020-12-08(3).
[24]李曦辉,张杰,邓童谣.黄河流域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6):38-45.
[25]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2020)。
[26]赵斐.新时代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7):46-50.
[27]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