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振兴

三、全力推动黄河流域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黄河流域必须坚定扛起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需要乘势而上,加强规划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愿景目标,统筹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快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把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发展,统筹布局城乡产业发展、基础服务的设施建设,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村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

一是推动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实现多规合一,加快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进程。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定,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二是以人为本,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等立体式的空间载体,提升城镇人口的集聚功能。发挥小城镇地域优势,打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并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汇聚。合理放宽对工商资本下乡的限制,鼓励城镇工商资本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也要坚持保护农民利益。

四是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农村资源要素的流动性,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挖掘土地要素潜能,为推动乡村振兴拓展土地空间。此外,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提高耕地规模化耕种面积的比重。以山东省为例,2018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89万亩,土地流转率为38.69%,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山东省农林牧渔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加快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基础地位和作用正在被重新界定。农业除了作为基本民生保障的不可替代性以外,农业提供的粮食安全重要性将不断增强,农业的功能将不断延伸,从生产向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扩展,对人类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此外,农业的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逐渐降低,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彰显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表现出强烈的向现代化转型的趋势和要求。进入新时期,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黄河流域的现代农业基础。

一是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在土地方面,要加强流域内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种植范围,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设备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推广应用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加大秸秆还田、农业节水技术研发和装备产业化发展,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生产改造和智能化设施提升。从国际上来看,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会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同时,也为农村提供了新的就业前景。

二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农村未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黄河流域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千差万别,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并且成为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黄河中下游地区适合发展高效种养业,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定规模的优质小麦、花生、林果、蔬菜、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烟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其中不乏出现了一些集种苗繁育、种植、存贮、加工、销售、休闲采摘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推广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意识,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推进面、肉、油、乳、果蔬等产业转型升级。首先,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根据流域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基础,不断深挖农业特色资源,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培育特色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同时发展、建立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上下游服务和社会支持。最后,通过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实现特色农业的产业集聚,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体系犹如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技术的进步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黄河流域亟待开发一批有关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和实用技术,促进资源的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此外,要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应用,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具有按市场机制和市场需求决策农业、操作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在农业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晚,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有效地将市场、政府部门、企业与农户联系起来,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要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