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能够提升劳动力交易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灌溉等,能够促进非农就业,并且这种作用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并强化。[2]这对于缓解黄河流域长期存在的农村剩余人口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提升农村生产效率、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

一是农村交通、水利、电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和公路运输是物资最高效的流通渠道,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动脉。要加快流域内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贯通连接,提高、统一各地国道、省道技术标准,构建农村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尤其是在黄河上游部分铁路、公路建设还相对落后的地区,需要持续扩大财政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转移政策,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

二是进一步完善流域灌溉、节水改造等水利设施的建设。目前为止,黄河流域仍有部分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源水质差,饮用水水源地缺乏保护和农村饮水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还很突出,饮水安全保障相对于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滞后。要提升这些地区的饮水安全,需建立水资源动态配置系统,提高饮水安全设施的投资和工程管理水平,强化水源地保护与监测,全面维护流域内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