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使命与愿景
实施黄河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动能转换,加强流域空间综合治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黄河流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向绿色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实现黄河流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一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通过创新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从追求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率、集约型增长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能源资源工业、传统农业等拉动,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绿色创新驱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第二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黄河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设计,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关注民生,为广大农村区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弘扬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明,推动黄河流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黄河流域整体上属于生态脆弱区,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治理黄河流域污染,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宜水则水、宜山则山,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优美与高质量经济增长“双赢”。
第四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推进黄河流域“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内陆自贸区、特殊经济区,加强同日韩、西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黄河流域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五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不懈保障改善民生,推进黄河流域扶贫开发工作,巩固和发展黄河流域各民族团结,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创造生态产品,实现脱贫与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46]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解决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脆弱、农业生产不稳定问题,需要根据流域区域生态环境、地理条件、自然禀赋等不同特点,发挥自身特色,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黄河流域贫困人口脱贫和共同富裕。
从黄河流域不同区域来看:第一是黄河上游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主要承担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功能,应发展林业草业种植,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适当发展自身特色的农牧业,减少过度采伐、放牧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培育生态多样性,创造、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第二是河套灌区、汾渭平原、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农产品主产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优质农畜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第三是黄河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基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维护湿地生态环境,适度开发湿地旅游,同时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盐卤资源,促进区域农林牧渔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实施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解决黄河流域产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问题,需要改变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动能转换,对传统产业实施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传统能源高能耗产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原有产业的绿色升级,节约水资源投入,提高水利用效率,降碳减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以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动现有产业包括矿产品、煤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能源资源型产业延伸发展,延长产业链长度,促进现代产业集群形成,扩大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区域科学开发利用水电资源,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区域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流域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培育,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以新动能替代传统旧动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黄河文明蕴含的时代价值,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包括生态旅游、黄河文明旅游、工业文化景观旅游等,同时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流域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是加强流域空间综合治理,促进流域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加强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城市群建设,发挥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极带动、辐射作用,建设流域分工体系,优化流域空间,加强流域经济联系、协同发展。
第一,从战略全局高度开展顶层设计,加强流域空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管控与经济协同发展,明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建设流域产业分工体系,打造产业链合理分工以及地理空间的合理分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强化流域上下游区域间合作,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各地的资源禀赋特点与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关联,避免无序竞争与重复建设,实现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二,提升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层次,包括流域各省(自治区)间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通信等设施网络,城市公用工程设施、公共生活服务设施,乡镇道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更合理布局,提高经济关联和产业集聚水平。
第三,统一规划、重点支持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提升兰州、西安、郑州、太原、济南等中心城市竞争力,带动兰西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城市群、晋中城镇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发挥经济辐射功能,强化各城市间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合作,带动流域经济整体发展。
第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黄河流域农村人口适度向城区、城镇集中转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上游部分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生态修复,促进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城镇化。
【注释】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根据人工改道方案的初步研究,一次改道涉及河道面积约4200平方千米,需占压基本农田约400万亩,迁移人口300万~400万人,由此看,试图采取人工改道、分流等措施降低河道淤积,防止黄河决口带来的灾害的方案,由于影响巨大而不可行。资料来源:张金良.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J].人民黄河,2016(10):119-121,136.
[3]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治理主要对象为黄土坡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为沟坡联合治理阶段,该阶段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注重治沟和治坡相结合,70年代黄河泥沙出现减少趋势;70年代末至90年代为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该阶段黄河泥沙量持续下降;2000年至今为退耕还林还草治理阶段,植被从1999年的31.6%增至2017年的约65%,有效控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入黄泥沙减至2亿吨左右。资料来源: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4]目前黄河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立方米,装机容量25千瓦以上水电站有15个;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黄淮海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94处。资料来源: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5]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20(4):1-6.
[6]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20(1):17-21.
[7]根据1985年、1999年、2011年和2018年四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监测结果,我国当前仍有超过1/4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9%左右。资料来源:何爱平,安梦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环境灾害及减灾路径[J].经济问题,2020(7):1-8.
[8]关于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排放量,黄河流域的废水排放总量达到144亿吨,占全国的20.6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178.29万吨,占全国的17.45%;氨氮排放量达到25.28万吨,占全国的18.12%。资料来源: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9]排入黄河的废污水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21.7亿吨,增加至90年代初期的42亿吨,2016年为43.37亿吨,2017年为44.94亿吨,废污水大量排放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资料来源: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10]赵钟楠,张越,李原园,等.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支撑保障的初步思考[J].水利 规划与设计,2020(2):1-3.
[11]根据兰州水文站、三门峡水文站以及花园口站观测数据,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 黄河干流径流量在波动中下降。与基准流量相比,1999—2016年兰州水文站平均径流减少了21%,三门峡水文站平均径流减少了60%,花园口站平均径流减少了59.5%。资料来源: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12]从用水绝对量的动态变化来看,黄河流域总用水量从2004年的1154.8亿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1271.1亿立方米,增加116.3亿立方米,增长了10.07%。资料来源:赵莺燕,于法稳.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核心、路径及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1):52-62.
[13]1950—1974年的25年,黄土高原地区共发生旱灾17次,平均1.5年一次,其中严重旱灾9次。1980年以后,黄河流域极端干旱和干旱的发生频次均有增加的趋势,上中游地区多次出现严重旱灾。资料来源:何爱平,安梦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环境灾害及减灾路径[J].经济问题,2020(7):1-8.
[14]董战峰,郝春旭,璩爱玉,等.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生态经济,2020,36(2): 196-201.
[15]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20(4):1-6.
[16]马献珍.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4):69-71.
[17]杜学霞.黄河生态文化70年传播的基本经验[J].新闻爱好者,2019(11):31-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施行,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19]李君如.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8):3-12.
[20]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21]马献珍.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4):69-71.
[22]杜学霞.黄河生态文化70年传播的基本经验[J].新闻爱好者,2019(11):31-33.
[23]董战峰,郝春旭,璩爱玉,等.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生态经济,2020,36(2):196-201.
[24]耿凤娟,苗长虹,胡志强.黄河流域工业结构转型及其对空间集聚方式的响应[J].经济地理,2020,40 (6):30-36.
[25]30年来,排入黄河的废污水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1.7亿吨,增加至90年代 初的42亿吨,2016年为43.37亿吨,2017年为44.94亿吨,废污水大量排放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资料来源: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26]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27]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28]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20(1):17-21.
[29]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20(1):17-21.
[30]徐勇,王传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框架、路径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7):875-883.
[31]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32]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2020, 42(1):127-136.
[33]2017年黄河中上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三省(自治区)煤炭产量23.49亿吨,本地消费10.16亿吨, 占比仅43.25%,当年煤炭净调出10.27亿吨,占到当年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9.08%;在本地消费中,有近40%的煤炭被用于发电后再进行输出;当年电力净输出量2520.55亿千瓦时,占到全国省际电力流量的25.08%。资料来源: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34]方创琳.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组织格局与高质量发展[J].经济地理,2020,40(6):1-8.
[35]杨永春,穆焱杰,张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J].资源科学,2020(3):409-423.
[36]据统计,2000—2017年沿黄河的省(自治区)的耕地面积总量减少了44.2万公顷,其中山西、内蒙古、 山东、陕西、青海等省(自治区)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此外,近年来上游省(自治区)为提高农民收入鼓励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粮食播种面积也有所降低。
[37]蒋文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蕴[N].经济日报,2020-05-11(11).
[38]2017年,黄河流域大部分省(自治区)以煤炭、石化、电力、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等为主的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均在40%以上,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上游省(自治区)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比重基本在60%以上,尤其是山西、青海、甘肃等省的比重甚至超过了70%。资料来源: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1996(3):236-239.
[39]计算黄河流域制造业竞争力指标值,比较各省(自治区)在全国的排名,除山东、河南两省的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靠前外,其余7省(自治区)的制造业竞争力较弱,排名靠后。资料来源:韩海燕,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制造业发展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20(8):1-9.
[40]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41]何爱平,安梦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环境灾害及减灾路径[J].经济问题,2020(7):1-8.
[42]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44]杨永春,穆焱杰,张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J].资源科学,2020(3):409-423.
[45]黄河流域城市群排放了流域70%以上的污染,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0.85亿吨,占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的78.47%,工业SO2排放量241.62万吨,占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的78.45%,工业烟尘排放量200.32万吨,占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的54.53%。资料来源:方创琳.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组织格局与高质量发展[J].经济地理,2020,40(6):1-8.
[46]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