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乡村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所伴生的社会现象。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探索实践本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建设对乡村更为友好的宏观环境,鼓励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开展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实现乡村繁荣,促使城市与乡村达到新的平衡。把乡村振兴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路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激烈变革的世界发展潮流中抓住机遇、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必然选择。2019年年底,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4%,黄河流域农村人口的这一比例为42.4%,其中甘肃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50%(图9.5)。农业和农村是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
图9.5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及全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
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势能不足
从农村人口的收支状况来看,2019年流域内8省(自治区)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偏低,除山东省达到17775元以外,其他7个省(自治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1602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陕甘宁农村地区是黄河流域农村地区平均收入水平最低的3个区域,其中,甘肃2019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628.9元,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0元的省份(图9.6)。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图9.6 2019年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乡比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
2019年黄河流域内8省(自治区)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也呈现相似的分布特点,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其他省份的农村人均消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9.7)。国民经济发展的城乡之间差距、东西部之间差距都很突出,尤其是两种因素在流域上中游地区的叠加作用,使流域上游四省的农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部分地区还存在大量的相对贫困人口,农村地区形成良性发展机制还需要相当大的努力。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充分
一是传统农业优势有限,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多数地区建设了各种模式的农业种植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农业产业整体效益较低。
图9.7 2019年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
二是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村新型产业体量小、档次低,尚未形成主导势力,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各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力度不足。此外,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
(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
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且由于相关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流域内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规模的增长速度。一些农村基础设施老化,部分西部地区还没有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州通铁路和自然村通硬化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巨大,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提升。
(四)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黄河流域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系统多样,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平衡的矛盾不断加剧。河北、宁夏和山东3省(自治区)是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其中,河北、宁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表9.2)。下游的山东作为工业和农业大省,降水季节性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洪旱频发、旱涝急转的态势,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表9.2 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人均水资源量统计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总体来看,虽然面对的各种风险挑战非常明显,但黄河流域乡村经济长期乐观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展望黄河流域乡村的未来发展,尽管多重任务叠加繁重,但政策利好密集释放,动能优势加速蓄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已经展现出稳中求进的发展趋势,必将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