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育状况及问题

二、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育状况及问题

城市群在促进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尚不健全。目前,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人口与城镇化集聚效应显著提升,但集聚程度低于全国城市群平均水平。1980—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密度由191.82人/平方千米 增加到293.04人/平方千米,平均增长速度为1.18%,慢于同期全国城市群2.11%的增长速度。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城市群平均人口密度(378.9人/平方千米),更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095.11人/平方千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657.58人/平方千米)和京津冀城市群(522.82人/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

其次,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较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黄河流域城市群发育的空间差异显著,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越低。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河流域上游地区有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游地区有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晋中城市群,下游地区有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上中下游城市群发展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黄河上中游地区城市群的规划面积较大,但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却相对较小。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较慢,低于全国城市群平均水平。中下游城市群联系松散,青岛、济南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两个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对高端人才吸引能力不足,甚至存在着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从周边来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雄安新区辐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再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城市群经济结构中传统制造业比重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低。近年来,黄河流域城市群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增速放缓、增长空间趋小。制造业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领域整体偏弱,新业态新模式尚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领域尚未培育出全国性的领军企业,以流域内科技创新走在前列的青岛为例,2019年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0%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最后,城市群内部的竞争大于合作,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一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和定位特色不够突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缺乏有效联动。由于各个城市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城市同质化现象突出,各城市在土地管理、产业选择、经济结构、创新要素等方面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竞争局面。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黄河流域城市群尚未形成分工合理、竞合有序的城市关系,城市群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对外服务功能相对较低。二是行政壁垒限制了城市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要素利用效率不高,一体化政策及基础设施缺乏连贯性,城市活力没有充分体现。三是中心城市后续规划布局尚不明确,缺乏评估体系。

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自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约束,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地表塌陷、水资源短缺、下游洪水威胁等。二是来自经济社会深层次发展方面的压力,包括发展滞后、区域差距大、产业低端、落后区广等。三是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不合理。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人口的承载能力有限,目前在生态脆弱地区大量超载人口长期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未得到非农产业化转移。而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适合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十分有限,不具备吸纳生态脆弱区过载人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