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路径

第二节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路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她“善淤、善决、善徙”,使“安澜黄河”一直难以完全实现。受生产力水平、政权更迭以及人为因素影响,黄河治理虽广受重视,但屡治之下,问题屡出。一定程度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治黄史”,也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自公元前602年(东周)至1946年,仅有记载的黄河决口就有1593次、改道26次,治理黄河也成为历届王朝最为重要的“国事”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70多年艰辛奋斗,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不断探索和创新治黄方略,黄河决口再未出现,改变了黄河暴虐害民的历史。但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和提升,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真正的母亲河、幸福河,仍然需要加大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黄河生态环境具有分布广、跨度大,地形地势复杂多样,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特征,存在极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难度。因此,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全社会不同主体力量,以协同理念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基于这一思想,政府间协同,政府与市场、社会主体的协同,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成为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