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协调,推进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
(一)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总体而言,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经济呈现大而重的特征,多数省份均是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省份,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仍较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较重。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各省(自治区)的农业产业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升级。黄河流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无法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应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发展,着力遏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的发生,鼓励农业生态化发展;应通过深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投入,探索适合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实际的农业生态化发展道路。
二是引导黄河流域工业向轻型化、高端化方向转型。目前我国包括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工业正处在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型的关键阶段,有必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大力度推进工业轻型化、现代化转型。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在大力关停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要鼓励重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通过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产业链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和占领价值链高端。如前文所述,以山西、陕西等省为代表,以能源、重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基础,但是产品大多集中在产业链条上游和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利润率难以提高。应把握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引导此类企业积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对行业上下游的相关行业的收购重组、企业联合等资源优化配置活动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多措并举,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推动作用,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传统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设立和加快发展,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三是以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转型抓手。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有利于引领产业价值链提升,从而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此外,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从国际通常水平来看,每1元工业增加值需要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体量需大于工业的体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从而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态化和工业轻型化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出台和完善相应措施,从加大科技投入和鼓励创业创新两个方面入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效益。
(二)财政金融政策相协同,共同推进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认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均有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应积极协调配合。核心思路是坚持以金融政策稳定总需求,同时以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加强保障、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手段,促进中长期内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是加大加快股权引导基金投资运作。一方面,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因其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和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杠杆属性,已成为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由于政府股权投资的有偿性特征,采取此种方式扶持特定产业较设立转型行业扶持资金的方式更加有效,甚至能够分享新兴产业发展的红利,从而长期缓解财政资金支出压力。与此同时,更应鼓励民间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引导资金加速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性担保、贷款贴息等交叉政策工具的运用。目前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较高,而金融资源配置的逐利性特征决定了很难通过市场定价机制实现资金的完美配置。对于公益性行业、新兴产业和高风险创业创新活动而言,融资渠道十分狭窄,获取资金的成本偏高。因此,应在充分控制财政担保规模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政策性担保和贷款贴息工具的运用,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实现调控政策目标。国家已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对于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准公益性行业或个别急需发展的重大行业,应努力拓宽上述工具运用的途径,以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切实通过政策调控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二是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资源倾斜力度。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农产品质量问题更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健康。但是培育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生态化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投入,这都是传统家庭农户和中小型农业生产企业难以独立负担的成本,因此要充分引导社会资源投入该领域。生态农业的发展又是黄河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更应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采取各类财政奖励和补贴资金发放、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产品创新等扶持政策。完善农业生产融资运营服务体系,推广大型农机具设备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展涉农保险服务功能等金融政策措施。具体而言,可着重采用政策性担保与贷款贴息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家庭经营在今后较长时期仍将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主体,完善的农业政策性担保体系对于小而分散的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发挥较好的扶持作用。通过加大对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和先进农业装备的贷款担保力度,结合引导性的贷款贴息扶持,能够有效地调动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促进农业加快向生态化转型。
三是通过对工业企业实施差异性政策实现有控有保有促进。工业是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支柱产业,其转型升级效果直接关系到各省(自治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成败。针对多数省份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产业分工位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工业发展现状,应着力引导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促进产业分工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财政金融政策的设计应努力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联动,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差异性的政策,从而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实现工业轻型化、现代化转型。对于低效产能企业,在进行新增融资限制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产能整合和退出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对优势企业整合消化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主动退出的,予以适度奖励和补贴,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进度。对于经营暂时遇到困难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应加大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债权转股权、股权引导基金参股和贷款利息补贴等政策,力争实现维护实体经济稳定运行的目标。对于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企业,应着力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保障间接融资渠道畅通,通过适度政策性担保和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继续深入推进金融改革,拓宽多层次融资渠道,推进新兴产业更多使用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四是通过鼓励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前,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均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三期叠加”时期,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科技创新正是经济长期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对于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突破主要依赖于科技创新。利用财政金融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创业创新规律,以市场自我调节和内生增长为核心,具体政策调控则应关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条件,为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通畅渠道。
一方面,应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潜力。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渗透传统服务业,“互联网+”持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相关行业的格局正在加速调整。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能否在此轮科技变革中抢占先机,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力度以及成果转化效率。针对各省(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巨大而产学研融合不足的瓶颈,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包容性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相关企业深入合作,为新技术快速转化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大力提升服务业科技化水平。具体可根据科技创新的具体特点,综合运用创业扶持资金、利率优惠、股权融资便利和政府股权投资基金参股等政策措施。与此同时,还应加大财政资金在基础性学科的投入力度,力争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制高点。
另一方面,应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力度“补短板”。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是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短板,针对这两个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总量偏小和创新不足等问题,应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引导作用,以紧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可通过直接奖励、设立创业基金、提供优惠利率等多项措施,大力引进紧缺型高端人才,提高既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充分提升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注释】
[1]由于四川省已经纳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因此本研究的经济统计范围为四川省之外的其余8省份。
[2]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
[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4]苗长虹,赵建吉.强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城市支撑[N].河南日报,2020-01-15(11).
[5]Wind资讯。
[6]仇国贤.甘肃:化工成为全省第一支柱[N].中国化工报,2019-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