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要素流动合作,实现基础设施高效对接

四、强化要素流动合作,实现基础设施高效对接

加强流域内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鼓励人才在地区间的合理流通,将城市间合作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广到信息、水利和能源等领域,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一)建立人口自由流动机制

逐步消除黄河流域城乡户籍壁垒,促进流域人口实现有序流动、合理分布。不仅要放宽户籍管制,还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逐步剥离与户籍相挂钩的福利资源,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措施。建设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联合举办区域人才交流洽谈会、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开放人才市场,实现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岗位资格证书通用以及信息共享。构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间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衔接。各城市应增加对教育、卫生、健康及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效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形成人口数字红利。要从黄河流域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统一管理,分工合作,保证人口流动能够按照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优势以及空间布局的需要自由合理流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二)实现交通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网络衔接

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人口和要素跨地区流动、加强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载体。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能够促进人口、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和交流,突破传统行政边界的约束,加快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依托于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一是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规划黄河流域城市群数据中心,加快推进5G网络部署以及高速光纤宽带网建设,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加快应用升级改造,打造高级互联网产业生态。协同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云计算开放创新平台,扩大政务云建设规模。

二是合力打造功能辐射覆盖全流域的海铁联运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流域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码头的规划布局,协同建设智慧敏捷、衔接顺畅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探索建立黄河流域城市多式联运合作机制,深化海铁联运“一单式”改革,推动联运单证一体化、标准化、物权化、金融化,共建黄河流域便捷的出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