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规模总量不断上升,增长速度相对全国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自2011年以来,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虽然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1]的经济总量在近年大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增速上除个别年度和个别省(自治区)外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图7.1),2011—2019年,仅有陕西省的年度增速与全国增速平均持平,其余省(自治区)的增速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应地,在GDP规模上,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如图7.2所示,2011—2014年,8省(自治区)加总GDP规模每年占全国的24%,但自2015年后,逐渐下滑,2018年和2019年每年仅占全国的20%。

图7.1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GDP增速变化示意图(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图7.2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GDP加总规模占全国比重变化示意图(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从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也呈现下降趋势,且大部分省(自治区)的年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省份(如山西)虽然在个别年度增速较高,但波动剧烈(图7.3);在规模占比上,8省(自治区)的工业增加值加总占比从2010年的29%下降为2019年的21%,下滑趋势较为明显(图7.4)。

图7.3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化示意图(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图7.4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工业增加值汇总占全国比重变化示意图(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从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速这一指标来看,与全国财政收入平均水平差别相对较小,但各省(自治区)的增速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图7.5)。从规模占比来看(图7.6),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各年占比变化不大,但所占比重仅为10%左右,与8省(自治区)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称。

图7.5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变化示意图(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图7.6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加总占全国比重变化示意图(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如图7.7所示,考察2011—2018年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全国的比较可以发现,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各省(自治区)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上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8省(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来看,相对稳定地保持在25%左右;而进一步比较8省(自治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可以发现,明显地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图7.8)。

图7.7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与全国的比较示意图(2011—201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图7.8 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GDP占全国比重比较示意图(2010—201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上述信息资料表明:相对于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并未实现对等的GDP产出,也意味着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相对较低。

(二)流域内区域发展结构不均衡,东西不同省(自治区)差距明显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受制于自然资源、区域环境、交通运输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的不同,流域内不同省(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以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山东省为例,其GDP规模总量、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在2011—2019年的年均值均远超其他省(自治区),见表7.1;进一步地,以河南、山东作为黄河下游省(自治区)来衡量可以看出,整个黄河流域的东、中、西部差距更为明显。

表7.1 黄河流域内山东省与其他省份年均经济指标比较(2011—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

在整个流域内,毫无疑问,山东省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均为首位。这与山东省自身以及在全国的重要战略位置密不可分:山东省不仅是沿海省份,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资源和区位优势,还拥有两个国家级的战略规划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同时,山东省还是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长三角一体化以及京津冀一体化4个国家级区域的交汇地带。而河南省则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省份之一,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地。虽然山东省近年来自身存在工业结构偏重、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河南省也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但这两个省份的经济指标仍远超流域内其他省(自治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为黄河流域不同省(自治区)间的经济合作带来困难,但也成为一个互补的机会。从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内部省(自治区)以煤炭等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以山东、河南为主的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承接能力强,如何创新省(自治区)的协作、合作机制,实现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流域环境改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整体结构亟待优化

以2019年分地区按三次产业分法人单位数的占比情况(图7.9)为例,全国第一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的比例为6.5%,而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的均值为12.89%;全国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的比例为73.47%,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的均值为71.81%;在第二产业中,除山东省的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各省(自治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7.9 分地区按三次产业分法人单位数占比情况(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以2019年分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占比情况(图7.10)进一步说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8.6%,全国平均水平为7.11%;第二产业中,黄河流域为40.92%,全国平均水平为38.97%;第三产业中,黄河流域为50.47%,全国平均水平为53.92%。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主要以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第二产业的煤炭开采为主,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近年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或长江流域相比,仍然存在结构上偏工业的特征,层次偏低,存在较大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以上数据说明,直至2019年,除山东省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第一产业的法人单位数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该产业的增加值却相对偏低。以山西省为例,该省第一产业法人单位数占比为14.06%,但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4.8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第一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产业技术含量低,仍然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特征。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上,即使本流域内最为发达的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也仅为52.96%,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3.92%。

图7.10 分地区按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情况(201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来看,从低端向高端,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增长向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拉动型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比较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其内在的驱动力,可以发现,距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