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提高承载及辐射带动能力
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充分的要素流动是城市群的发展活力所在。中心城市由于具备巨大的市场规模,其规模效应的发挥降低了生产成本,各种资源也得到了高效的配置,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的集聚。在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驱动下,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成为区域内要素配置、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其对外辐射的溢出功能也开始发挥。可见,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具有正的空间外部性,对于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与溢出效应,努力扩大中心城市对城市群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扩容升级,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节点。
一是要强调市场的力量,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由政府来主导,用规划来约束,引领中心城市提升开放水平,推进包容发展,增强外延发展能量。
二是要完善流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网络化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要素和人口跨地区流动、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载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有效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促进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未来应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智能化进行交通管理,构建海陆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
三是要提升流域中心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不断扩大中心城市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向周边区域传播和扩散。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实力和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目前,黄河流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少、层次不高。其中,河南拥有1亿左右的人口,共有141所高校,但没有一所是985大学,导致河南的优质生源外流。山东拥有146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不过只有3所211大学,与山东省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提前规划、长远布局以及长期的办学积累,因此,要统筹考虑、长远谋划。要将优质教育资源向流域中心城市倾斜,加快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学科和特色专业,为城市的创新驱动提供有力支撑。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激励,建立起有效推动中心城市知识外溢、技术外溢和人才外溢的市场机制,使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要加强中心城市的培育。在黄河流域城市群内部,各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较弱,且各城市的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导致城市之间网络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经济活动和人口聚集的核心区域。7个城市群总面积为65.2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8省(自治区)面积的21.2%。城镇数量和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即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城市群覆盖率相对较低。而在这些城市群中,分布着大范围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大,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对接,使城市群的经济势能无法有效扩散。因此,应把培育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作为主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建设,特别是在黄河中上游,每个城市群的发展仅仅依靠一两个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局面,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在关中城市群内部,可以科学研究,选择将综合条件较好的城市培育成新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优化现有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建设品质,促进区域合作,充分发挥这些城市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