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能源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区域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也面临规划顶层设计不足、资金缺口问题严重、“交通末梢”短板明显等制约因素,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以及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仍存在不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划顶层设计不足。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较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不够完善,区域间、城乡间、不同消费群体间、新旧业态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形成了以济南—青岛、郑州、太原—呼和浩特、西安、西宁—兰州为核心的圈层状分布格局,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总体态势。整体上看,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尚未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区域间交通运输的滞后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联系的削弱,并在宏观格局上呈现出相对失调的局面。在空间结构上,流域东部地区和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密度和设施等级均远高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从流域内城市群的分布角度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的高密度设置,使这两个城市群内部实现了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经济呈现出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但是周边地区在交通设施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呈现出粗放发展的相对态势。
二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分散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以及上下游关联业务领域缺乏紧密衔接,信息沟通不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效率损失。即便是在同一区域内部,各个基础设施项目孤立建设,不能与其他项目很好地协调,很难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闭环结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瓶颈约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工业化和绿色化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高。此外,基础设施领域“重建设轻管护”“重硬件轻软件”和“重形象轻质量”等现象比较普遍,缺乏长期谋划和全局视野。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城市运行的公共服务平台急需实现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开放,需要在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规划管理、灾情监测评估、应急指挥决策、公众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提升城市运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