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使命与愿景
黄河治理保护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实施黄河战略,建设安全黄河、绿色黄河、和谐黄河、民生黄河,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岁岁安澜,国泰民安。
一是抵御灾害、减灾防灾,建设安全黄河。保障现有黄河河道安全,稳定行河,维护大堤安全,抵御黄河水灾风险,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建设安全黄河。第一,分析黄河灾害风险来源,包括黄河干流、支流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状况与演化历史,区域气候变化状况,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灾害效应等。第二,构建防洪减灾防控体系,建立灾害预测模型,对黄河流域重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时间等进行科学预测,对决堤与河道改变、水灾、旱灾等提前进行防治,通过防洪减灾防控体系建设,使黄河流域地质灾害做到可提前预测、整体可控。第三,上中下游协同治理,上中游补齐防洪工程短板,下游河道、滩区实施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提升洪水风险管控能力,共同建设安全黄河,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二是减少水土流失,建设绿色黄河。解决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黄河。第一,转变发展理念,改变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牺牲为代价的模式,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黄河上游地区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黄河中游地区做好水土保持、污染治理,减少水土流失;保护下游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第二,建设完善黄河水沙调控机制,解决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问题,实施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实施防风固沙,治理上游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缓黄河下游淤积问题,保障黄河大堤安全。第三,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尤其是全面调控黄河流域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调动积极性,形成补偿实施内生动力,[14]推进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突破行政区划管理边界,建设上下游地区间共建共享机制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第四,加强水土流失、生态保护监督监测,依法实行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黄河流域动态监管的全覆盖、常态化,严控人为水土流失。[15]
三是资源环境区域协同,建设和谐黄河。解决黄河水量不足、上中下游争水矛盾,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效率、利用效率,科学解决黄河流域水环境失衡问题,流域各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和谐黄河。第一,经济发展、资源开发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遵循人地协调、用水协调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配置,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节约用水,还水于河,集约利用水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流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第二,协调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根据黄河流域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员技术等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推动各区域相互协调、综合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协调,发挥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加强城镇化建设,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保障群众生活,建设民生黄河。保障黄河安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解决黄河流域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建设民生黄河。第一,保障黄河安全、民生安全,解决下游黄河滩区群众的生活问题,提高滩区群众生活水平。第二,解决黄河流域城乡收入差距与贫困问题,提高流域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脱贫。第三,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同时,处理好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环境生态用水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分类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矛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