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历史典籍中就涉及“文明”的内容,比如,《尚书·舜典》里提到“睿哲文明,温恭允塞”,《周易》里讲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舜典》时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 意为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逐愚昧,属于精神文明。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追求。文明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在以往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升华。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的10个任务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的任务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20年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着眼于国家发展大局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推动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生态文明理念为黄河流域实现人水和谐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始终。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水的治理,呵护好生命之源,实现黄河流域人水和谐共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人与自然矛盾突出。针对黄河面临的生态问题,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我国全面开展黄河治理保护工作,提出“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确保河道不断流;“实施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集中治理”和“调水调沙”,确保河床不抬高和堤防不决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等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代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确立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治理黄河理念,着力把握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不断满足流域人民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各不相同,保护重点也要各有侧重,要充分考虑流域内各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游地域为水源发源地,承载着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大力支持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实施自然林保护、防风固沙、湿地修复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布局。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一方面要退耕还林、种草固沙以保持水土;另一方面要减排主要污染物,淘汰高污染企业,督促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下游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高活跃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破坏严重,除了要防治污染,还要进行滩涂治理、黄河三角区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的生态工程,确保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切实治理地上悬河问题,确保黄河沿岸人民的财产安全,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抓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的契机,以信息化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升级,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夕阳产业的转型,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培育高成长性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建立结构合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应形成规模效应的优势企业,促进行业整合,为产能过剩寻找出路。利用生态文明战略中资源环境指标为约束,倒逼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对高消耗和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进行整顿,必要时采取关停措施。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和沿黄军民的努力下,我国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是构建黄河绿色发展的内核,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坚定绿色发展的定力,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绘就黄河流域人水和谐的美丽新图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