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品质

第二节 优化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品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区域不平衡、总体不充分,且处于一个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动期。从黄河流域内部视角来看,区域能级差异明显、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雷同、基础设施不足、城乡建设统筹较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竞争力薄弱,发展动力缺失。这些都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短板。比较而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愿景面临着比其他经济带更为严峻的形势。例如,在全国的整体格局中,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多为高寒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脆弱性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问题更为突出;其次,黄河流域面临着缺水这一自然禀赋的短板,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对困难。脆弱的生态本底和水资源的匮乏,并不具备承载现有规模农村人口生产活动的能力,大量农牧业超载人口未能得到城镇化转移成为贫困现象的主要原因。而长江流域则在地区发展方面拥有更明显的可持续性,人口规模和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同的分布规律。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人口持续沿江聚集,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群,在人才、资本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方面产生了规模效应和辐射延伸;而黄河流域以省会城市为核心所形成的都市圈不具备沿黄河发展的条件,且黄河出海口的城市口岸功能较长江差距显著,不具备强有力的门户功能。城镇对农村剩余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力度不足,是导致黄河流域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的重要原因。

目前,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一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又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能解决好经济发展内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能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指引我们聚焦于一个共识:要以城市的发力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的发展。在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的宏大进程中,黄河流域的城市战略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同时也需要辅以更高水平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