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地貌与水系水文
黄河流域范围、流域面积在历史上由于改道而多有变化,当前黄河流域范围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为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经9省(自治区),地势呈西高东低态势,形成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为河源区所在青海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主体是黄土高原,地势相对平缓,平均海拔为1000~2000米,黄土高原地形破碎,黄土土质疏松,受到暴雨径流的水力长期侵蚀,成为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第三级阶梯主体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海拔低于100米,地势呈低平状态,黄河河道变得宽阔平坦,河水所携带泥沙在沿途逐渐沉降,河道发生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黄河成为“地上河”。
黄河流域地貌多变、差异大,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包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以及湖泊、湿地等,地貌差异巨大。
黄河干流多弯曲,有“九曲黄河”之称。自青海河源至山东入海口,黄河干流共有六大河湾:唐克湾、唐乃亥湾、兰州湾、河套河湾、潼关湾、兰考湾。黄河干流河道可分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3.3%。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河道长785.6千米。下游河道是地上河,两岸汇入支流很少,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仅为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和大汶河3条,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仅占全流域面积的2.9%。
黄河众多支流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千米,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千米,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黄河主要支流包括白河、黑河、洮河、湟水、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渭河、沁河、金堤河、大汶河等。黄河流经3个较大的湖泊,包括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整体上表现匮乏,水资源稀缺。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不合理的灌溉用水和地下水开采,造成局部水文地质条件恶化、水质下降。地表水资源季节性变化大,夏秋河水流量大易造成泛滥成灾,而冬春水量小又易造成水源匮乏,部分支流春季呈断流状态,甚至干流有些年份也曾经出现断流。黄河挟带泥沙数量多,夏季水流大、含沙量也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很大难度。黄河流经省(自治区)的面积占全国的38.5%,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1.95%,但水资源总量仅为2947.8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的10.73%,其中地表水资源占全国的9.42%,地下水资源占全国的17.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