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经济带动乡村致富

四、以绿色经济带动乡村致富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要素,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财富。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在农村人口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的基础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建立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结合黄河流域现实生态资源禀赋的特点,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把经济发展和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协同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包括生态旅游、生态畜牧、医疗康养、节能环保以及清洁能源等产业,提升生态农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黄河流域短期内增长比较迅速的部分,也是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联系城乡工农的新业态、新产业。近几年,黄河流域各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兴起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9年,甘肃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7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0亿元,分别增长24%和30%;青海省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旅游总收入增长20.4%;山西省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也分别增长了19.3%和18.5%,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50%以上。从产业内涵上看,乡村旅游已涵盖到文化传承、艺术结合、生态保护等多个层面,为当地农村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从农民增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功能性。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黄河流域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在开展绿色勘查、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利用循环方式有效保护地下资源、科学开发地上资源。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理念,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循环生产方式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生产方式循环化改造,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努力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是积极利用新能源开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黄河流域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发展设施农业是解决流域人多地少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工程。2012年开始,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即已经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黄河流域的设施农业发展较早,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山东等地,主要以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为主;上游地区除了传统的温室大棚,还利用太阳能发电,广泛开展了光伏农业,即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养和农业设施三者高效结合的产业形态,可以实现一地多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最常见的就是光伏农业大棚。这种农业生产的模式既不改变土地的性质,又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太阳能资源。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沙漠、戈壁和荒滩,都相继兴起了粗具规模的光伏农业项目,部分地区还把光伏农业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增加农户收益,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加生态和社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