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治理
中华民族同黄河洪涝灾害进行了长期斗争,擅治国者必先治水,黄河的治理史也是一部国家的治理史,即所谓“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黄河治理问题。“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离京外出考察在视察黄河时提出的要求和发出的伟大号召。
水害治理、河道安全是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黄河下游在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一方面塑造了华北大平原,另一方面河道北泛天津入渤海、南侵淮河入黄海,给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等广大地区造成巨大的洪水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1950—1957年、1962—1965年、1974—1985年以及1996—2018年进行了4次大修堤。当前黄河下游河道河滩面一般高出背河地面4~6米,部分河段高出甚至达12米,形成“地上悬河”,对大堤安全形成严重威胁。发生决堤将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洪水所带泥沙会淤积、抬高地面,使耕种土地沙化,对淮河水系、海河水系产生淤堵,破坏黄淮海平原生态系统。采取人工改道、分流等措施则影响太大,并不可行。[2]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防止黄河中下游河道决堤,保障现有黄河河道安全、稳定行河,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历史,杜绝黄河下游洪水灾害造成的灾难,实现河道安全、黄河安澜,依然是黄河治理的重大任务。
黄河河道安全与水土流失、水沙治理密切相关。黄河水土流失问题主要产生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土体疏松,抗侵蚀能力弱,遇水后迅速分散、崩解,极易渗水和随水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加大防洪风险、决堤风险。新中国成立后,加强黄河水土流失治理、水沙治理,修筑梯田、治沙防洪,建设淤地坝、水库、水利枢纽工程,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建立完善。黄河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了林草植被覆盖率等。20世纪50年代至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四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3]黄河含沙量近20年累计下降超过八成,平均每年拦减流入黄河的泥沙4亿多吨,有效减缓了下游河床淤积抬高的速度。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龙羊峡水电站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在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龙羊峡水电站枢纽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坝址上距黄河源头1684千米,下至黄河入海口3376千米,1976年开始建设,1979年实现工程截流,2000年竣工验收,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我国第二大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汛、渔业、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千米、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千米的黄河干流上,1991年开工建设,2009年竣工验收,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小浪底水利枢纽发挥了减淤、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等功能,成为治理开发黄河的综合性关键工程。
黄河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引黄灌区及供水区建设。1951年在河南新乡地区兴建引黄灌溉济卫(河)工程——人民胜利渠,开创了在下游大堤上开闸引水灌溉的先例。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面积逐步扩大,通过自流、提水和补源灌溉黄河水等方式,成为一个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的特大型灌区。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建设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引黄济青等系列供水工程,向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城市和油田、工矿企业提供水源。[4]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