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节水优先,继续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体匮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深度节水是缓解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经济、最现实、最优先的途径。因此,需要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减缓水资源消耗量增长速度,努力实现水资源供求基本保持平衡。
一是健全完善节水制度。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投入方面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节水制度的缺失或不合理。为进一步健全节水制度体系,应在严格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和执行水价制度、强化污水排放达标与收费制度、积极有序地实施水权交易制度、构建水资源资产核算制度、建立健全节水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扎实推进。[43]
二是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着力夯实节水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一方面,大力发展节水产业。节水产业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对象,政府是节水产业发展的牵引力量和保证主体,企业是节水产业发展的最终策动力、执行主体及需求主体,公众是节水产业的影响力和舆论主体。应建立良性的投入机制以启动节水市场,制定合理水价措施促进节水产业发展,加强节水产业调控和管理促进节水产业有效供给。[44]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技术。应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加强节水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建设绿色高效生态农业。鼓励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水行业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节水技术改造。
三是以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降低生产用水需求。黄河流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较大,同时产业结构偏重,煤炭采选、煤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耗水量较大。在2017年黄河流域的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总量占比达到65%,工业用水总量占比达到15%,生活用水总量占比达到14%,生态用水总量占比仅有6%,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对生态流量的严重挤压,导致水环境自净能力不足,进而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45]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升级,提高节水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另一方面,要继续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减少新上高耗水企业,提高工业用水回用效率。
四是引导全民节水,降低生活用水总量增速。针对居民节水意识不强的现状,加强节水政策宣传,形成全民节水的舆论氛围。加强政策引导,降低人均生活用水消耗量。通过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居民用水定价制度,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节水产品应用,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鼓励居民普遍采用节水产品,在有条件的地区适时推出节水产品强制使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