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政治变迁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原始人类生存、聚居。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此外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在黄河流域生活,黄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在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在4000多年前血缘氏族部落形成,炎、黄二帝传说产生。炎、黄二帝成为华夏各民族的始祖,也是古老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和奠基人,对中华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5]
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即已出现诸多古城,如淮阳平粮台古城、郾城郝家台古城、安阳后岗古城、辉县孟庄古城以及登封王城岗古城等,到了夏商周时期,城市规模更大并成为国家的中心。[16]殷都遗存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时间延绵3000多年。黄河流域的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7]
“中国”的称呼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古代华夏族群在黄河中下游活动,以为是居于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最初主要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区域,后来随着华夏族群、汉族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黄河流域乃至更广泛的区域被称作“中国”。[18]同时,因古代华夏族群和后来的汉族多建都于黄河流域,政治优越,经济、文化发达,文明化程度远超周边其他地区,是四方仿效的榜样,“中国”也具有族群文明意义上的含义,是天下文明的中心,对应周边的地区则称为“四夷”。[19]
自西周至秦汉,黄河流域孕育了周秦汉唐的辉煌文明,黄河中游地区农耕经济繁荣,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末年黄河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成为核心经济区。到隋初,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东西二元分离的情况。[20]从秦汉到隋唐,中国的政治中心基本都在西安,但到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向东迁移到开封。[21]
南宋以后,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重心进一步“由北向南”,长江流域城市逐渐取代黄河流域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南方人口的数量也超过北方,黄河流域城市逐渐衰落,有些城市甚至湮没、消失。[22]到南宋、元、明、清,政治中心先向南到杭州,后又到北京,黄河流域逐渐不再是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