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游生态保护的施力方向

二、中游生态保护的施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27]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有的地方则要以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汾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则要下大力气推进治理。上述科学论断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指明了施力方向。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系统推进水土保持。黄河流域中游地理条件复杂,不能够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治理方式,而是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结合山水林田湖草工程的实施,推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针对山西及陕北、渭北、宁东等能矿资源开采区,采取地面居民搬迁安置、地下爆破或回填等工程措施,分类分批解决能矿资源采空区历史遗留问题。管控城镇、工业园区、矿区生活生产空间污染物源头排放,提出农村污水集中式、分散式治理新模式,加强汾河、渭河等黄河支流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延续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恢复措施,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黄河泥沙表象在黄河,根子在黄土高原。20世纪50年代至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四个阶段。2000年至今为退耕还林还草治理阶段,植被从1999年的31.6%增至2017年的约6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入黄泥沙由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15亿吨左右减少至2亿吨。未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结构,巩固现有成绩,同时,须维持一定泥沙量,保障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安全。[28]

二是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开展大力度污染防治。黄河流域是我国农耕经济的发源地,早在西周至秦汉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已发展成繁荣的农耕经济。中游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能源与原材料产业,面临着依赖资源过度开发的困难。煤炭开采、金属冶炼、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数量多,又会加剧企业污水污染物排放达标难度,从而进一步制约黄河中游污染治理效果。中游黄土高原农业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偏低,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沙化。因此,必须以高质量带动污染防治,通过大力推进中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鼓励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降低耗水量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规模化经营主体比例,推进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