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下游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为河滩地、河流故道、决口淤积地区、洼地与背河洼地、冲积岛等,其生态治理和保护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黄河水沙减少导致的海水侵蚀问题。20世纪60—90年代,黄河水携带泥沙进入三角洲,每年新增淤地约1230公顷,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但是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也导致下游形成800多千米的地上悬河,水灾隐患极大。为此,毛泽东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要求。可是近年来黄河水沙减少,黄河三角洲被海水不断侵蚀。根据利津站水文统计数据,1998—2016年河口面积减少约41平方千米,年均蚀退2.53平方千米,其中刁口河故道区域累计蚀退超过10千米,侵蚀导致退化面积超过200平方千米。
二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黄河三角洲蕴含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在石油资源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大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传递富集,造成盐渍化土壤被石油污染,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壤地力衰退等环境问题。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管网不健全、雨水污水混流溢流等现象还比较普遍,部分地区存在污水未收集处理直排入河现象。[29]
三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湿地退化问题。黄河三角洲天然和人工湿地分别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68.4%和31.6%。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7.9万公顷,缓冲区1.1万公顷,实验区6.3万公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统计,黄河三角洲分布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淡水鱼类108种,植物393种,野生鸟类368种,其中38种数量超过全球1%,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但1998—2016年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除了气候和土地盐碱化之外,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也是导致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截至2018年,互花米草已超过4400平方千米。互花米草具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使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逐渐被侵占,鸟类觅食、栖息生境逐渐减少或丧失,造成鸟类种数减少、多样性降低,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了60%,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