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及结构优化基本思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长治久安,产业兴则经济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互为倚重,不可偏废。缘于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的路径倾向,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代表的资源消耗型模式,呈现出高投入、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基本特征,在实现一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严重损害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瓶颈。面向未来,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绿色、创新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优良基础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绿色产业,着力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黄河流域跨度大、区域差异性强,上、中、下游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差异化极为明显,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战略下,应根据不同区域自身资源特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上游地区是整个流域的水源地,应以水土涵养保护、森林绿化、水土保持为重点,不断加强上游地区的源头治理,产业布局上主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黄河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在中游地区应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断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和升级,实现工业生产的清洁化、绿色化和可持续性;下游地区应发挥龙头优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契机,以创新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首先,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始终支持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生态经济紧密融合。一是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不论是上游水源保护地,还是下游的湿地保护以及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要守住环境承载的安全底线,提升黄河流域的环境承载水平;二是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绿色政策和制度激励和约束产业发展,打造资源节约、清洁生产、低碳循环且富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其次,以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产业结构以资源型和能源化工为主,不仅存在大量产能过剩的情况,而且基础性、低端性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与生态保护相悖,也不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改造。一方面,对于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部分传统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不仅是改造环保设备,更重要的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更为彻底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相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部门对资源、能源的消耗水平低,对自然生态环境损伤小,技术性强、附加值高,因此,近年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战略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立足新时代,适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应结合本省(自治区)优势,制订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地,伴随各省(自治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全流域的产业布局也将更为合理。
(二)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黄河流域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针对黄河流域整体上创新活力和创新资源要素相对不足的问题,激发创新活力,以区域创新协同构建全流域的创新体系,实现全流域发展动能的新旧转换,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以区域创新协同构建全流域创新体系。由于黄河流域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分属不同经济区域,与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以长江为纽带构建了沿江的经济发展轴不同。由于黄河水量小、含沙量大,在历史上黄河的航运价值就不高,而东西铁路的“三横”干线不论是京包线还是陇海线和南部的“贵昆—湘黔—浙赣—沪杭”线对沿黄各省的影响较弱,从而使黄河流域各省、市间的联系相对较弱,在科技创新领域体现的则是区域的协作和分工较少,各省(自治区)政府间有关创新的协同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因此,构建黄河流域的区域创新协同体系,完善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参与度、协同度高的“政产学研金服管用”一体的创新体系,则是推进全流域创新发展的基础。
其次,改革和完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增大创新驱动的资金支持。创新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解决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动能新旧转换的问题,但是任何技术创新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往往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超前性的特征。一项技术从研发到中试再到生产和产业化,最终进入市场,会经历若干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往往都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和风险。创新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的创新投入,增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是各省(自治区)当前所要重点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各省(自治区)自身财政实力与金融基础差异较大,在具体的政策与路径设计上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支持模式。
最后,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相对于资金投入,科技人才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不论是国家之间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技术和产品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背后人才实力的竞争。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和起源地,没有科技人才的支撑,技术创新无从谈起。对于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而言,普遍存在人才困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但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却普遍留不住、招不来,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就成为制约某些西部省份发展的关键问题,即使地处东部沿海的山东省,科技人才流失也同样存在。因此,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确保留得下、招得来,需要各地区在人才政策上不断创新,完善相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