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国土空间格局强调“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指导黄河流域区域要素投入的重要纲领。因此,构建流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立足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一是促进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黄河流域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人口集聚未能与经济集聚同步、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过程造成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关注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此举的重点在于推动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人口与经济相均衡。针对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尤其是边缘区域依然占有较高的人口比重且与经济比重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黄河流域未来的国土空间格局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等核心区域及重要轴线的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消除城市群等核心区域的承载力短板,增加其向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流域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是树立底线思维,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2015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通过空间规划划定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开发边界、保护边界。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决定了黄河流域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稳步增长,但仍要居安思危,特别要遏制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非农化”趋势,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因此,黄河流域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要树立战略性底线思维:即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穿透的底线。
三是保障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都是为了把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向农产品主产区聚焦,更好调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支持生态功能区修复生态环境、人口有序转移。把国家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特别是生态保护修复政策进一步向生态功能区聚焦;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从根本上减轻生态功能区的承载压力,探索城里人下乡安居乐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乡间人口双向流动新机制,鼓励新经济业态和新消费模式在城乡间灵活布局,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