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方面,传统基础设施将加快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基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将会成为主体,适用于智慧感知、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应用场景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变革既是压力,同时也是提质增效、实现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和时间窗口。要抓住机遇,提早布局,加快全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化、现代化发展。
(一)推进综合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首先,建设便捷贯通的高速公路网络。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路网络堪称交通设施的毛细血管,要尽快打通各种“断头路”,提升公路通达能力,完善城际高速公路网络,提高路网通行服务水平。
其次,加强城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将为相邻城市之间生活和工作提供一种新型模式,对于优化城市格局,缓解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至天津、南京至上海、广州至珠海等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已经深刻改变了区域发展格局。目前,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群中,空间功能格局正在发生调整,同城化出行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区域间快速便捷跨越城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要增加黄河流域城际轨道交通枢纽群的建设,增加枢纽城市数量,支持更多的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干线铁路、城际线路和城市内部轨道交通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支撑。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间1~1.5小时快速联通。
最后,共同打造黄河流域机场群建设,推广海陆空多式联运模式。发挥枢纽机场对周边区域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机场群之间在航线开放、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空港物流园区与港口特殊监管区的衔接与协作,开展海陆空多式联运业务。提升机场国际枢纽功能,融入民航“世界级机场群”发展战略,拓展洲际通达网络,加大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洲际直航航线开发力度,持续拓展航空网络辐射能力。继续新增或加密沿黄流域重点城市的航线航班,加快布局全国航空货运枢纽间的全货机航线,打造黄河流域辐射全球的枢纽空港。拓展“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加快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物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提升能源互济互保能力
一是加快区域电网的建设。共享跨市电网数据、信息资源,促进流域内要素的有序流动,共同探索建立统一的电网数据对接标准和数据全面共享机制。要推进电网建设改造与智能化应用,优化输电通道建设,开展区域大容量柔性输电、区域智慧能源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促进黄河流域电力物联网联合趋势。
二是统筹建设油气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油气设施布局,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合理编制实施黄河流域供应能力规划,推进天然气管道联通。
三是协同推动黄河流域新能源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陆上风电与光伏发电,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建设。积极开展生物能源、先进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加快洁净能源创新研究,加强智能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
(三)协同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完善黄河流域水利发展布局。加强沿黄流域跨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库建设并同步配套输配水工程,提升客水调蓄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水源保障和水利支持。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规划的高效衔接,打通黄水东调、南水北调通道,进一步完善供水保障体系。二是完善黄河流域综合管控体系。完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高骨干河道防洪能力,有序推动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要河流及河段堤岸加固和清淤疏浚工作,实施河道修复工程。
(四)共同构建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共建共享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智能园区建设为依托,打造流域智慧城市。强化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二是促进城市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城际电子政务畅通连接,推动各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展并有效衔接,促进政务信息资源高效覆盖,实现流域内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和公共服务畅通。
三是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区域信息枢纽网点建设,实现黄河流域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加快推进5G网络部署,加快建设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和高速光纤宽带网建设,持续推进宽带普及提速。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云计算开放创新平台。扩大政务云建设规模,围绕城市应急治理、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出行的感受度和体验度。
(五)加强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制度。在充分考虑债务水平的基础上,要侧重考虑补短板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盘活各级财政存量资金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
二是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PPP等市场化方式开展后续融资。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流域内补短板类基础设施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结合各自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相关支持力度。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提供基础设施项目的扶持。
三是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学前教育、健康、养老等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举国振兴之际再看黄河流域,必须谋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痼疾”多、发展路径倚重倚能“转舵”慢,面临抓保护与促发展的双重历史重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成就黄河安澜、海晏河清的千年民族梦想!
【注释】
[1]1斤=0.5千克。
[2]骆永民,骆熙,汪卢俊.农村基础设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与非农就业[J].管理世界,2020,36(12):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