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总体形势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总体形势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北方东、中、西三大地理阶梯,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密集区。总体来看,自然生态脆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生态保护的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从气候特征来看,黄河流域气候的总体特点是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湿度小、蒸发大,冰雹、沙暴、扬沙天气多。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冬干春旱,夏秋多雨,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蒸发强烈,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2]流域内光照充足,日照百分比超过50%,远高于长江流域。

从生态系统特征来看,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天然草场退化、湿地面积萎缩、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出于长期掠夺开发、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原因,黄河上游天然草场退化严重,退化率在50%以上。沼泽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土地沙化突出。下游人口稠密,开垦河道湿地现象较多,部分湖泊、湿地严重退化,导致湿地面积日益萎缩,黄河三角洲湿地明显减少。黄河上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出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近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加大,水土流失面积达46.5万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62%,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贫瘠,产量低下,还会导致大量泥沙在下游集聚,抬升河道,影响行洪。生物多样性减少,尤其是鱼类资源出现衰退态势。由于湿地面积明显减少,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也在减少。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有鱼类130种,其中土著鱼类24种、濒危鱼类6种;到21世纪初,干流鱼类仅余47种,土著鱼类15种,濒危鱼类3种。[3]

从流域水文特征来看,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的总体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多年的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92×1010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近年呈现下降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4;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4]

从水资源特征来看,水环境恶化,流域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随着黄河流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导致废水、污水的生产和排放量增多。目前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占全国的6%,化学需氧量排放占全国的7%。污染加剧使黄河水体稀释与降解能力越发薄弱,特别是汾河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高达61.5%。[5]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又加剧了黄河流域农业面源的污染。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治理滞后,流域内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能力总体较低。另外,由于黄河流域常年降水少、水量少,水体稀释能力和降解污染物能力明显下降,致使黄河水环境自净能力不足,水质变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