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原因与启示

四、变迁原因与启示

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呈现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演变的原因,有黄河改道、水患以及气候、气温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技术进步、人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战争动乱、政局变动的影响。一是黄河流域气候、气温变化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气候条件,宋代以来,中国各地气候普遍经历了宋元暖期和明清小冰期两个温度截然不同的阶段。[35]气候变化对北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桑蚕业发展等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经济中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36]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种植、森林砍伐、冶炼矿藏开采等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等环境问题,部分地域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农业种植,由此造成人群迁移。三是黄河改道和水患等自然灾害以及黄河流域交通不便等因素,也限制了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受战争动乱、政局变动等政治因素影响。魏晋南北朝、隋末唐初以及唐末五代时期,频繁发生的战乱使黄河流域城市屡遭破坏,造成人口大量南迁,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37]五是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尤其是牛耕技术的推广、拓展,使适宜耕地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生活、生产范围逐渐扩张,为人们在黄河流域各区域以及中国南北方的迁移提供了条件。

总结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经验,为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技术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带来重要启示。

一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变迁过程告诉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应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生态环境变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应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区域经济产值核算应纳入生态价值因素,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问题。黄河流域氏族、群落、城市等组织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黄河流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当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三方面的作用,建立适应黄河流域发展水平的治理模式、治理体系,提升流域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保护、开发流域传统村落,加强流域城镇化、城市化建设,实现流域乡村振兴;建设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吸引人口适当集聚,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推动产业聚集和不同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技术进步的作用问题。技术进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黄河流域产生了冶炼技术、农耕技术以及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唯有重视科技发展,重视创新,尤其本土技术创新,才能实现黄河流域复兴。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根本途径。

四是经贸往来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黄河流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建设、经贸往来、人员交流、资源流通等,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繁荣。黄河流域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重塑经济地理新空间和发展新格局,完善流域内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上中下游统筹发展。

五是社会政治稳定与民族团结、贫困地区发展问题。黄河流域历史变迁过程告诉人们,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黄河流域的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要珍惜、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施反贫困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问题,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