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与辐射: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和战略载体。“十一五”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与开放的规划和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我国未来城镇空间布局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城市群;2011年,我国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党的十九大把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一系列规划文件和政策显示出城市群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至少三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具有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趋势的城市群体。城市群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功能: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聚效应不断吸引人口和要素向城市群集聚,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空间不断扩展,对相邻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溢出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二是辐射带动功能。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活动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继而通过溢出效应,通过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联系,向周边地区辐射。三是规模经济功能。城市群内部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城市构成了一个高效的产业分工网络,使城市群具备了产业多样化与专业化兼具的特征。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城市群通过与外界的交换过程实现自我优化和完善,从而具备了规模优势,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大于单个城市竞争实力的加总。四是协同创新功能。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主要基地。各城市间越是紧密联系,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和共享就越有效率。
截至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共先后批复了十大国家级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兰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都分布于黄河流域,此外,黄河流域还包含山东半岛和黄河几字湾城市群等。2019年1月中央财经会议后,沿黄9个中心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了九大都市圈,9个中心城市分别是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兰州和西宁。城市群的面积约占黄河流域面积的33.6%,但人口规模占黄河流域的70%以上,经济总量占黄河流域的70%以上。可见,黄河流域城市群已经成为黄河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承担并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