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
黄河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51]保护、传承、弘扬、发展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凝聚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弘扬正统精神,发挥体制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的体制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外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国的体制优势,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弘扬黄河文化正统精神,弘扬传统中华文化“凝聚力” 和“大一统”精神,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以我为主,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发挥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以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双循环战略目标,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二是建设农业文明,关注民生,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流域农业农村经济不够发达,还存在相对落后、相对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黄河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农耕文明,黄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52]关注民生,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复兴农业文明,提高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消除贫困,发展农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三是兼容并包,多元融合,构建和谐社会。黄河文明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长江流域稻作文明的融合,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不同宗教信仰的交融凝聚,是各民族商贸交往、经济往来的融合,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弘扬黄河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流域一体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是践行天人合一,建设生态文明。黄河文化是人文与自然关系的体现。黄河改道产生了洪水泛滥和洪涝灾害,一方面给人类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团结协作、不畏艰险与黄河洪水抗争、治理黄河的历史,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同时也体现了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畏险阻的精神,以史为鉴,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历史兴衰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科学认识,善待黄河,天人共存,推动黄河生态治理,建设黄河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实现黄河流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注释】
[1]若无特别说明,本节引文数字均来自《黄河年鉴2019》《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以及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网站(黄河网)。
[2]蒋秀华,吕文星,高源,等.黄河的历史变迁和面积河长特征数据的沿革[J].人民黄河,2019,41(1): 10-13.
[3]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黄河,2020(3):1-10,16.
[4]黄河两次出于军事目的的人为改道:第一次是南宋时期的1128年冬,金兵南下侵犯南宋边防,南宋 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决开黄河南堤御敌,之后黄河向南泛滥,占道淮河入海;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6月,国民政府扒开花园口黄河南堤,以阻止侵华日军西进,黄河泛滥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直到抗战胜利后,1947年3月,花园口决堤处堵合。
[5]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黄河支流漳河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国在陕西省兴建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达4万多顷(1顷≈6.667公顷)。郑国渠的建成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这样描述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参见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网站(黄河网)。
[6]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网站(黄河网)提供的资料数据,1956年7月至1980年6月共24年,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3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9亿立方米;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6%,在全国七大江河中居第4位;人均水资源量905立方米,亩(1亩≈666.7平方米)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分别是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1/3和1/5,在全国七大江河中分别占第4位和第5位。
[7]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8]马献珍.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4):69-71.
[9]彭苏萍,毕银丽.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J].煤炭学报,2020,45(4):1211-1221.
[10]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流域内共有耕地1.79亿亩,人均1.83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流域内有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林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林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黄河流域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山峡至河口镇区间的沿黄台地(约2000万亩)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约500万亩),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后备耕地资源。资料来源:李靖宇,黄猛.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J].开发研究,2008(5):6-14.
[11]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20(1):17-21.
[12]李靖宇,黄猛.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J].开发研究,2008(5):6-14.
[13]三门峡水库1960年建成,水库拦沙约65亿吨,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拦沙任务;小浪底水库2000 年建成,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其中拦沙库容约75亿立方米,自建成蓄水以来,对下游河道实现全线冲刷,中水河槽过流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水库已拦沙28亿立方米,预估2030年左右水库拦沙库容将淤满。资料来源:张金良.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J].人民黄河,2016(10):119-121,136.
[14]见《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15]曹世雄.自然环境对黄河文明形成的影响:炎黄二帝称谓的内涵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农业考古, 2006(1):1-7.
[16]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J].学术研究,2003(7):86-93.
[17]李庚香.黄河文明优良政治基因探奥[J].领导科学,2020(13):5-15.
[18]张国硕(2019)整理了历史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西周文献《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此处“中国”特指一定区域,应为殷商王朝的中心地区。汉代以后文献“中国”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史记·天官书》:“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六国”当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等诸国区域。《晋书·宣帝纪》:“孟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此“中国”是指三国时期的魏国版图。资料来源:张国硕.也谈“最早的中国”[J].中原文物,2019(5):51-59.
[19]如《战国策·赵策二》:“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这里的“中国”主要是指东周时期中原各诸侯国,部分等同于“华夏”“中原”的含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中原诸侯与秦国、吴国交往时,也往往用“中国”一词,如《秦本纪》:“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汉代以后“中国”一词也泛指中原各族群居地。如唐代诗人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诗云:“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峡口山在今甘肃张掖地区,位于辽阔大漠的南边,横跨塞北。资料来源:张国硕.也谈“最早的中国”[J].中原文物,2019(5):51-59.
[20]刘壮壮.农耕、技术与环境:“黄河轴心”时代政治经济中心之离合[J].中国农史,2018(4):46-60.
[21]廖寅.首都战略下的北宋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与京东社会之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1): 5-14.
[22]何一民,赵斐.清代黄河沿河城市的发展变迁与制约因素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9-109.
[23]刘壮壮.农耕、技术与环境:“黄河轴心”时代政治经济中心之离合[J].中国农史,2018(4):46-60.
[24]孔繁德.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1996(3):236-239.
[25]段昌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心的迁移[J].思想战线,1996(4):75-88.
[26]同②。
[27]同③。
[28]同②。
[29]马永真.论黄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一带一路”中的贡献、地位及作用[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7(2):15-20.
[30]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J].学术研究,2003(7):86-93.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5,373-404.
[32]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32-233.
[33]彭岚嘉,王兴文.黄河文化的脉络结构和开发利用:以甘肃黄河文化开发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 报,2014(2):13,92-99.
[34]刘壮壮.农耕、技术与环境:“黄河轴心”时代政治经济中心之离合[J].中国农史,2018(4):46-60.
[35]夏如兵.气候剧变与元代黄河流域蚕桑业的兴衰[J].中国农史,2020(2):105-116.
[36]张纯成.黄河文明中心南迁的生态环境原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1):118-123.
[37]何一民,赵斐.清代黄河沿河城市的发展变迁与制约因素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9-109.
[38]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39]李小建,许家伟,任星,等.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J].人文地理,2012(1):1-5.
[40]李靖宇,黄猛.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J].开发研究,2008(5):6-14.
[41]李小建,许家伟,任星,等.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J].人文地理,2012(1):1-5.
[42]张纯成.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生态环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9):95-100.
[43]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J].学术研究,2003(7):86-93.
[44]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4):3-13.
[45]徐光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6(7):5-14.
[46]同①。
[47]李振宏,周雁.黄河文化论纲[J].史学月刊,1997(6):76-84.
[48]徐光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6(7):5-14.
[49]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4):3-13.
[50]同②。
[51]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N].光明日报,2020-01-18(11).
[52]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