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4):3-13.
[2]曹世雄.自然环境对黄河文明形成的影响:炎黄二帝称谓的内涵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农业考古,2006(1):1-7.
[3]陈晓东,金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J].改革,2019(11):25-32.
[4]陈怡平,傅伯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N].中国科学报,2019-12-20(6).
[5]崔盼盼,赵媛,夏四友,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耦合特征[J].经济地理,2020(5):49-57,80.
[6]邓小云.整体主义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应对[J].东岳论丛,2020(10):150-155.
[7]董战峰,郝春旭,璩爱玉,等.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思路与重点[J].生态经济,2020,36(2):196-201.
[8]杜学霞.黄河生态文化70年传播的基本经验[J].新闻爱好者,2019(11):31-33.
[9]段昌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心的迁移[J].思想战线,1996(4):75-88.
[10]樊杰,王亚飞,王怡轩.基于地理单元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兼论黄河流域同长江流域发展的条件差异及重点[J].经济地理,2020,40(1):1-11.
[11]方创琳.黄河流域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空间组织格局与高质量发展[J].经济地理,2020,40(6):1-8.
[12]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高煜,许钊.超越流域经济:黄河流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问题,2020(10):1-9,52.
[14]高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人文杂志,2020(1):13-17.
[15]耿凤娟,苗长虹,胡志强.黄河流域工业结构转型及其对空间集聚方式的响应[J].经济地理,2020,40(6):30-36.
[16]苟兴朝,张斌儒.黄河流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J].宁夏社会科学,2020(4):57-66.
[17]郭晗,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J].改革,2020(4):74-85.
[18]郭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人文杂志,2020(1):17-21.
[19]韩海燕,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制造业发展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20(8):1-9.
[20]何爱平,安梦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环境灾害及减灾路径[J].经济问题,2020(7):1-8.
[21]何一民,赵斐.清代黄河沿河城市的发展变迁与制约因素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9-109.
[22]胡一三.70年来黄河下游历次大修堤回顾[J].人民黄河,2020,42(6):18-21.
[23]黄燕芬,张志开,杨宜勇.协同治理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欧洲莱茵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和启示[J].中州学刊,2020(2):18-25.
[24]江林昌.五帝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建构中国特色文史学科理论体系浅议之三[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4):22-40.
[25]江林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模式与演进轨迹[J].学术研究,2003(7):86-93.
[26]姜长云,盛朝迅,张义博.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研究[J].学术界,2019(11):68-82.
[27]蒋文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蕴[N].经济日报,2020-05-11(11).
[28]蒋秀华,吕文星,高源,等.黄河的历史变迁和面积河长特征数据的沿革[J].人民黄河,2019,41(1):10-13.
[29]金凤君,马丽,许堞.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J].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30]孔繁德.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1996(3):236-239.
[31]李庚香.黄河文明优良政治基因探奥[J].领导科学,2020(13):5-15.
[32]李靖宇,黄猛.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J].开发研究,2008(5):6-14.
[33]李君如.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8):3-12.
[34]李曦辉,张杰,邓童谣.黄河流域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6):38-45.
[35]李小建,许家伟,任星,等.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J].人文地理,2012(1):1-5.
[36]李小建,文玉钊,李元征,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J].经济地理,2020(4):1-10.
[37]李学智.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境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之比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18.
[38]李振宏,周雁.黄河文化论纲[J].史学月刊,1997(6):76-84.
[39]廖寅.首都战略下的北宋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与京东社会之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1):5-14.
[40]刘传明,马青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0(10):91-99.
[41]刘康磊.黄河流域协同立法的背景、模式及问题面向[J].宁夏社会科学,2020(5):67-72.
[42]刘壮壮.农耕、技术与环境:“黄河轴心”时代政治经济中心之离合[J].中国农史,2018(4):46-60.
[43]罗巍,杨玄酯,杨永芳.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空间极化效应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18):44-51.
[44]马海涛,徐楦钫.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经济地理,2020(4):11-18.
[45]马献珍.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推动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0(4):69-71.
[46]马英杰.在地化:黄河流域伊斯兰文明论纲[J].回族研究,2017(1):57-64.
[47]马永真.论黄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一带一路”中的贡献、地位及作用[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7(2):15-20.
[48]牛玉国,岳彩俊.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J].中国水利,2020(17):22-24.
[49]彭岚嘉,王兴文.黄河文化的脉络结构和开发利用:以甘肃黄河文化开发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2):13,92-99.
[50]彭苏萍,毕银丽.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J].煤炭学报,2020,45(4):1211-1221.
[51]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及其模式选择[J].人文杂志,2020(1):1-4.
[52]邵鹏,王齐,单英骥.基于文本分析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11):78-83.
[53]师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人文杂志,2020(1):5-9.
[54]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55]斯丽娟.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20(7):41-49.
[56]宋建军,肖金成,刘通.黄河大保护应做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基于陕北生态保护和淤地坝建设的调研[J].宏观经济管理,2020(7):30-36,44.
[57]汪芳,安黎哲,党安荣,等.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J].地理研究,2020(8):1707-1724.
[58]王金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J].环境保护,2020(1):17-21.
[59]王甜甜.新形势下黄河流域经济联动高质量发展策略: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新西部(上旬刊),2020(11):89-93.
[60]王晓楠,孙威.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20(10):1643-1655.
[61]王兆印,傅旭东.黄河源的湿地演变及沙漠化[J].中国水利,2017(17):22-24.
[62]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N].光明日报,2020-01-18(11).
[63]吴钢,赵萌,王辰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支撑体系研究[J].生态学报,2019(23):8685-8691.
[64]吴宁,章书俊.生态文明与“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J].理论与评论,2018(3):14-23.
[65]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66]夏如兵.气候剧变与元代黄河流域蚕桑业的兴衰[J].中国农史,2020(2):105-116.
[67]邢霞,修长百,刘玉春.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软科学,2020(8):44-50.
[68]徐光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6(7):5-14.
[69]徐辉,师诺,武玲玲,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J].资源科学,2020(1):115-126.
[70]徐吉军.论黄河文化的概念与黄河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9(6):134-139.
[71]徐勇,王传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框架、路径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7):875-883.
[72]杨丹,常歌,赵建吉.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0(7):28-33.
[73]杨万平,张振亚.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研究[J].管理学刊,2020(5):26-37.
[74]杨永春,穆焱杰,张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J].资源科学,2020(3):409-423.
[75]杨永春,张旭东,穆焱杰,等.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及关键对策[J].经济地理,2020(6):9-20.
[76]岳立,薛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12):2274-2284.
[77]张纯成,张蓓.中华文明形成“一体”的生态环境原因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7):116-121.
[78]张纯成.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生态环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9):95-100.
[79]张纯成.黄河文明中心南迁的生态环境原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1):118-123.
[80]张贡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19-128.
[81]张国硕.也谈“最早的中国”[J].中原文物,2019(5):51-59.
[82]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黄河,2020(3):1-10,16.
[83]张金良.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研究[J].人民黄河,2016(10):119-121,136.
[84]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20(4):1-6.
[85]张可云,张颖.不同空间尺度下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J].经济地理,2020(7):1-11.
[86]张可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0(1):11-13.
[87]张锟,邹小玲.加强黄河两岸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打造河南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N].焦作日报,2019-12-25(11).
[88]张清俐.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2).
[89]张瑞,王格宜,孙夏令.财政分权、产业结构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0(9):1-11.
[90]张修玉,施晨逸,裴金铃,等.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整体系统观[N].中国环境报,2020-12-08(3).
[91]赵斐.新时代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7):46-50.
[92]赵明亮,刘芳毅,王欢,等.FDI、环境规制与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地理,2020(4):38-47.
[93]赵瑞,申玉铭.黄河流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探析[J].经济地理,2020(6):21-29.
[94]赵莺燕,于法稳.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核心、路径及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1):52-62.
[95]赵钟楠,张越,李原园,等.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利支撑保障的初步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2):1-3.
[9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7]周清香,何爱平.环境规制能否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财经科学,2020(6):89-104.
[98]周清香,何爱平.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0(11):8-17.
[99]左其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谐并举[N].河南日报,2019-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