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传统文化的足印:文学评论自选集》简介
《踏寻传统文化的足印:文学评论自选集》这本书是由.申明秀著创作的,《踏寻传统文化的足印:文学评论自选集》共有106章节
1
自序
申明秀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寻找胡适式的“新眼镜”——“文学性”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发表在2008年3月的《文教资料》上,由此“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发...
2
目录
目 录 自序 上篇——古代文学的文化现场 论《红楼梦》的“大旨”和“本旨” (一)灵性说 (二)佛性说 (三)结语 论《红楼梦》主题的雅俗共赏 (一)雅俗共赏之...
3
上篇——古代文学的文化现场
...
4
论《红楼梦》的“大旨”和“本旨”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小说主旨的解读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
5
(一)灵性说
讲究灵气,重视灵性,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体现。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至情说”与“灵气说”、袁宏道的“性灵说”等...
6
(二)佛性说
不容置疑的是,《红楼梦》在大书特书灵性的同时,通篇又弥漫着浓郁的佛家气息。在红学史上,认为《红楼梦》是诠释佛思禅理的大有其人,这当中最突出的恐怕要数清乾隆年间的...
7
(三)结语
至此,我们就可以揭开《红楼梦》的深层底蕴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曹雪芹对佛家真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进一步诠释,作品以这十六字谋篇布...
8
论《红楼梦》主题的雅俗共赏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清人得舆《京都竹枝词》中的这两句诗,一语道尽了当时《红楼梦》的受众之广,影响之深,也是对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红楼梦》接受史最生...
9
(一)雅俗共赏之辨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历久弥新的重要话题之一,在本人的《论冯梦龙〈三言〉的雅俗整合》一文中已有论证,这里述其大概。由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10
(二)《红楼梦》主题研究的得失
对《红楼梦》主题的探讨是百年红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相关红学论著不计其数,仅相关专题论文就有150多篇,众说纷纭,令人眼花缭乱。赵静娴《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
11
(三)《红楼梦》主题的雅、俗之辨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头就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慨叹、自负与担忧,可谓一语成谶。《红楼梦》自面世之日起,就长期混杂在良莠不齐的...
12
(四)《红楼梦》主题的雅俗共赏
一味的雅或一味的俗都是无法雅俗共赏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与《红楼梦》并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实前三者是难以与后者同日而语的,因为前三者都难以做...
13
(五)结语:雅俗共赏路漫漫
《红楼梦》雅俗兼备,而且雅俗浑然一体,这只是作品提供了雅俗共赏的可能性,要想真正得以实现,缺少不了读者参与这一重要环节,读者参与甚至是决定性环节。自《红楼梦》横...
14
论《绿野仙踪》的世情底蕴与道教追求
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脊梁,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表达了人生的理想、人性的渴望与生命的境界乃至灵魂的归宿。明清世情小说破立结合,在暴露、批判现实世...
15
(一)儒道释与明清世情小说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道释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同时也是为灵魂不“安分”的人准备的三副解药,即儒的“人格”、道的“仙格”、释的“佛格”这三种生命的内涵与境界...
16
(二)《绿野仙踪》:神魔小说还是世情小说?
关于《绿野仙踪》主旨与归类的争议,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神魔小说,最早由黄人提出此说,“盖神怪小说而点缀以历史者”[2],后经由鲁迅认同后,几成定论,沿用...
17
(三)“绿野”:《绿野仙踪》的世情底蕴
《绿野仙踪》的“绿野”包括五大世情叙事板块,通过主人公冷于冰的“仙踪”拼接而成。第一世情板块从第一回至第五回,铺写了促使冷于冰离家求道的悲凉世情。第六至三十五回...
18
(四)“仙踪”:《绿野仙踪》的道教追求
面对“鬼”道横行、污浊不堪的现实世情,作者并没有悲观绝望,而是以道教为人们点起了一盏希望的明灯,以唤醒世人,早日回头,去恶从善。道教强调修道成仙,李百川于“绿野...
19
(五)结语:“鬼”——人——仙
《绿野仙踪》的“绿野”叙事中负面人物即“鬼”居多,大到严嵩、赵文华等高官之流,小到苗秃子、韩思敬等市井细民,共同组成了一个魑魅魍魉的人间“鬼”域,而朱文炜、林岱...
20
《林兰香》主旨新探
明清世情小说的主旨一般都与儒道释有关,如《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宣扬因果报应,《歧路灯》弘扬儒家精神,《红楼梦》演绎佛教色空真谛等等,虽思想内涵不一,但殊途同归...
21
(一)“林兰香”的寓意
《林兰香》原书题“随缘下士编辑”,每回末都附有“寄旅散人”的大量点评,从点评细致与到位的程度,可以推断作者与点评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人,且这两个化名都一样带有道释的...
22
(二)《林兰香》的主旨
对人生短暂与现实无味的焦虑,是道家思想得以形成与传播的两大重要原因,《林兰香》对此做了生动的演绎。自古以来,智者、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触尤其强烈,而留下了一系列千...
23
(三)结语:《林兰香》的雅俗结合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德经》已勉为其难,而要用小说来演绎道家精神,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林兰香》的写作难度远远超过了宣扬因果报应...
24
《金瓶梅》雅俗论
在《红楼梦》问世之前,《金瓶梅词话》(简称《金瓶梅》)就被誉为“第一奇书”,而雄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红楼梦》后来终于取代了《金瓶梅》的...
25
(一)第一奇书——恶之花
清初张竹坡把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正式定名为《第一奇书》刊行,极力提高《金瓶梅》的地位,在其洋洋洒洒十几万字的精彩评点中,虽没有明确说明“奇”在何处,...
26
(二)内容之俗——“酒色财气”而“云霞满纸”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金瓶梅》的故事内容、人物特点,那就是“欲”,更准确地说,就是“贪”,因为世人大多难以控制自身的贪欲,所以就俗了,甚至俗不可耐、粗俗不堪而浑...
27
(三)主题之雅——“胜于枚生《七发》多矣”
袁宏道感慨《金瓶梅》“胜于枚生《七发》多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对《七发》再作一些分析。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汉赋虽有劝百讽一的遗...
28
(四)结语:永远的《金瓶梅》
郑振铎说:“不要怕它是一部‘秽书’。《金瓶梅》的重要,并不建筑在那些秽亵的描写上。”[21]这是肯定《金瓶梅》的瑕不掩瑜,但他另一番沉重的感慨也依然回荡在我们耳...
29
宋濂道统文学观之成因与内涵探析
自从韩愈作《原道》,正式提出了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说,而开启宋代道学的先声之后,道统思想的强弱就成了衡量一个士人是否真儒...
30
(一)灼见佛言不虚,誓以文辞为佛事
宋濂(1310—1381),浙江金华潜溪人,字景濂,号潜溪、无相居士、龙门子、仙华生、白牛生、南宫散吏、南山樵者等,其思想的繁杂多变从其号中也可见一斑。他自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