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写完了前面的自序后,就觉得再也无话可说了,于是后记就成了一个难题,提交初稿时编辑问怎么没有后记,我说校稿时再补上吧,其实心里真没底。
这一拖就是两个多月,其间发生的两件事倒是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记一下。我平时闲暇喜欢刷短视频,经常刷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演讲视频,其中有一个视频让我印象尤其深刻,他说凡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精神的汉语词语都难以翻译为欧洲语言,包括英语、德语、法语等等。他举例说:比如《道德经》早就翻译为很多欧洲语言版本,但都翻译错了,其中海德格尔不服气,跟一个华人合作翻译了3年,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他进一步举例说:比如“缘分”这个词,表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中国人很容易明白,可在欧洲语言中就是没有对应的词语来翻译。被誉为“哲学王子”的王德峰,精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又曾在出版社做过多年译著编辑,对中西文化的差别看得比较真切,感悟很深,其演讲不仅幽默风趣、新颖别致,而且往往一语中的,金句频出,令人叹服。
其实,不仅西方人难以搞懂《道德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献,即使是当下中国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弄明白儒道释经典,这就使我联想起另一件事。自2021年2月份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该节目从《尚书》开始,以《传习录》收尾,邀请知名导演担当影视指导,遍请口碑佳实力派的影视嘉宾进行故事演绎,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展现千年历史中经典书籍的诞生源起和流转传承,制作精良,堪称文化类节目的大手笔。我偶尔看了一些片段,舞台表演效果确实相当震撼,特别是撒贝宁穿越时空,与一位位古圣先贤面对面对话,编导创意十足,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节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宣传目的与收视率。10月10日播出的王阳明《传习录》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的收官之作,我切换频道时看到了后面一部分,感觉编导与演员都很用心,只是对《传习录》的理解与表现还是比较肤浅,比如节目中撒贝宁及演员反复吟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似乎都已经轻松地领会了王阳明的思想,其实王阳明心学提倡的“四句教”“致良知”,融合了儒道释思想的精髓,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一般人如果不具备相当的传统文化素养,要想真正弄懂与体验那样的胜境,谈何容易。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典籍里的中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最起码它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初步且美好的印象,但是仅凭一档电视节目就想让人们真正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那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远超人们的想象。所以要想真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在大中小学切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个道理“知”似乎很容易,可真正要“行”,却难上加难。
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另外一件事。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激动不已的我立马找来文件学习,这份纲要内容翔实,共分为7大条、24小条,洋洋洒洒近7000字,确实凝聚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对今后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与途径。这份纲要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是振奋人心,可是我却越看越不是滋味,因为我意外地发现这样重要的文件竟然出现了好多处的表述不当,有失泱泱文化大国的风度。当时我还一根筋地罗列了14处表达欠妥的例子,并附上了详细的修改理由及修改方案,然后郑重其事地在教育部网站上提交了自己的修改建议,结果可想而知。当时我还“冒失”地发表了题为《表达欠妥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博文,现在网上还能搜到。现举其中一个小的例子:原文是“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我觉得要修改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理由是既然在“历史”与“文化”之前都加了形容词修饰语,那么在“河山”之前也应该加上“大好”或“壮美”一词来修饰,以做到行文风格的前后一致,虽然只添加了“大好”两个字,但文气更为流畅自然。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这是在吹毛求疵,可一方面我这样是中文教师的职业使然,读文章时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遣词造句稍有差池都能自动识别出来而产生修改的冲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颇有文化优势的教育部,其公文写作理应无懈可击,最起码要安排文字表达功底好的人员最后把把关,而不应该让一个表达不够严谨的重要公文如此发布。中国古代各级公文都能做到文从字顺,言简意赅,表达精当,堪称完美,彰显文化大国的气派,可现代公文的表达水准普遍下滑,教育部如此重要的公文都出现瑕疵,其他部门与层级的公文水平可想而知,所以经常在抖音上刷到网友给某些部门公文挑刺的视频,也就见怪不怪了。
上面提到公文写作,已经扯远了,其实我要说的重点是,2014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至今已过去7年多了,我期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潮始终没有出现。当初那么大的雷声,最终只落下了诸如《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小雨点,各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并未见明显起色,就我所在的高校而言,一切照旧,甚至还有所倒退——不仅取消了理工科的大学语文课,就连中文系也没有自觉重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是开了一门中国文化概论课而已。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都如此敷衍,属于应试教育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就更不用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描绘的美好蓝图至今还是基本停留在纸面上,“知行合一”难矣。
在当下的中国,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困难重重。我这十多年的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文化宣传,所以我这部论文自选集取名为“踏寻传统文化的足印”,就是想提醒读者,我的这些文字不是一般的文学研究,而蕴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我是打着文学批评的幌子,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我的这一番良苦用心。文学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文化之花,所以不懂得传统文化,就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自然也就难以读懂我的这些文学批评文字,而我的意图就是借助文学的光芒引导有缘之人慢慢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殿堂。
行文至此,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已经说了,为写后记强絮聒。最后,要感谢人文学院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编辑的热心指导,当然更要感谢读者诸君,因为有了你们的阅读,此书问世的一切努力才有了意义。相逢都是缘,祝愿大家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铿锵足印继续前行!
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