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雅俗共赏路漫漫

(五)结语:雅俗共赏路漫漫

《红楼梦》雅俗兼备,而且雅俗浑然一体,这只是作品提供了雅俗共赏的可能性,要想真正得以实现,缺少不了读者参与这一重要环节,读者参与甚至是决定性环节。自《红楼梦》横空出世以来,赏俗的人多,赏雅的人少,而把俗赏成雅的就更少,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雅俗共赏的质量,其中对宝黛爱情的解读水准成了雅俗欣赏的分水岭,越是正解,越能趋向赏雅,越是误读,越是走向赏俗,所以对《红楼梦》中的“情”特别是宝黛爱情的悟解成为《红楼梦》雅俗共赏的关键。“质本洁来还洁去”,不管世人有着怎样的误读,都丝毫不能贬损这部不朽巨作,它的无尽的诗意、优美、高雅必将放出夺目的光辉,随着社会的进步,其雅俗共赏的时代也许会真正降临。

原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9.

[2]朱自清.论雅俗共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

[3]朱自清.论雅俗共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

[4]朱自清.论雅俗共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7-8.

[5]朱自清.论雅俗共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8.

[6]赵静娴.20世纪《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M]//宋子俊.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三辑).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82-114.

[7]段江丽.1949年之后的《红楼梦》主题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06(1):213.

[8]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J].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4(2).

[9]孙逊.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J].文学评论,1990(4):104.

[10]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9-360.

[11]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0.

[12]魏崇新.《红楼梦》的三个世界[J].红楼梦学刊,2006(6):161-173.

[13]宋广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405-406.

[14]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谈《红楼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2.

[15]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谈《红楼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9.

[16]曹雪芹.红楼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55.

[17]刘再复,林岗.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维度及其局限[J].东吴学术,20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