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王阳明诗歌与佛教

(三)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王阳明诗歌与佛教

王阳明的心学源于儒道释,而被一些人讥为“阳明禅”,虽失之偏颇,但同时也说明了心学与佛教的关系更接近些,这是毋庸置疑的。王阳明一生虽有一些辟佛之语,但绝不是否定佛教,实际上是为“援佛入儒”作辩护而已。虽然关于王阳明学佛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只知道他与日本高僧了庵桂悟过从甚密,但王阳明对佛教始终抱有好感,他的心学和他的诗歌就是明证。现存王阳明全部诗作中,直接跟佛教相关的就有80多首,其中涉及20多座寺庙,可见王阳明深厚的佛缘。

王阳明自幼亲近佛教,他家不远的龙泉寺经常有他的身影,寺僧早就融入他的生命,他34岁写诗回忆道:“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39](《京师诗八首·忆龙泉山》)王阳明现存早期的诗集《归越诗三十五首》是他31岁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途中所作,主要是他初次朝圣九华山有感,所以其中与寺僧有关的诗篇就占了一半以上。诗人感受着九华山道场的气息,九华山也倾听着诗人的肺腑之音:“岩犬吠人时出树,山僧迎客自鸣钟。”“一卧禅房隔岁心,五峰烟月听猿吟。”[40](《游牛峰寺四首》)“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41](《化城寺六首》)“岩下云万重,洞口桃千树。终岁无人来,惟许山僧住。”[42](《芙蓉阁二首》)九华山神奇的风光特别是浓郁的佛教氛围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给了诗人挣扎、疲惫的身心以莫大的清凉与寄托。

《赴谪诗五十五首》是正德丁卯年(1507)王阳明赴谪贵阳龙场驿所作,途中好几次在寺庙养病或夜宿休憩,这多少给了诗人一些慰藉:“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旧我重来。”[43](《南屏》)“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44](《卧病静慈写怀》)“江上但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45](《移居胜果寺二首》)“水南昏黑投僧寺,还理义编坐夜长。”[46](《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两年多后离开贬谪地途中又留下了不少有关寺僧的诗作:“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47](《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尽日僧斋不厌闲,独余春睡得相关……也知世事终无补,亦复心存出处间。”[48](《僧斋》)“乘兴看山薄暮来,山僧迎客寺门开。雨昏碧草春申墓,云卷青峰善卷台。性爱烟霞终是僻,诗留名姓不须猜。岩根老衲成灰色,枯坐何年解结胎。”[49](《德山寺次壁间韵》)“渌水西头泗洲寺,经过转眼又三年。老僧熟认直呼姓,笑我清癯只似前。每有客来看宿处,诗留佛壁作灯传。开轩扫榻还相慰,惭愧维摩世外缘。”[50](《泗州寺》)寺僧对于王阳明来说,永远是那么的亲切,永远是心灵的寄托与归宿,在他辗转漂泊的一生中,总把各处的寺庙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调息身心,去访道参禅,去体悟宇宙、生命的真谛。

正德己卯年(1519),48岁的王阳明平息宸濠之乱不但无功,反而差点招来杀身之祸,所幸的是这给王阳明带来了难得的庐山之游特别是二访九华山的机会,而形成了他一生中亲近寺僧的高峰期。《江西诗一百二十首》当中与寺僧相关就有三十多首。在庐山,王阳明先后几次访游了开先寺:“僻性寻常惯受猜,看山又是百忙来。北风留客非无意,南寺逢僧即未回。”[51](《游庐山开先寺·一》)“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尚为妻孥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花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52](《重游开先寺戏题壁》)“驱驰此日原非暇,梦想当年亦自勤。断拟罢官来驻此,不教林鹤更移文。”[53](《游庐山开先寺·二》)面对山水和寺僧,诗人自然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既到庐山,诗人当然是不会错过东林寺的:“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54](《庐山东林寺次韵》)“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种莲栽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55](《又次邵二泉韵》)这里诗人以慧远、陶渊明为榜样来抒发自己儒释合一的理念。

“平生山水最多缘,独此相逢容有数。”[56](《江上望九华不见》)王阳明与九华山确实有缘,十八年前的邂逅还历历在目,现在为化解危机,久违的游子又再次投进了九华山圣洁的怀抱:“游兴殊未尽,尘寰不可留。山青只依旧,白尽世间头。”[57](《重游无相寺次韵四首》)“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58](《重游化城寺二首》)“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蜂散午衙。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痴儿公事真难了,须信吾生自有涯。”[59](《岩头闲坐漫成》)重游无相寺、化成寺,诗人捕捉着道的足迹,九华山也再次感受着诗人心灵的脉搏,此次九华山身心调息之旅使王阳明进一步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不久就开始了其心仪已久的居越归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