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将忽悠、恶搞进行到底?!

(四)结语:将忽悠、恶搞进行到底?!

不久前,英国麦克米伦公司以10万英镑买下中华书局《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全球英文版权,创下中文单本版权输出的最高纪录。这当然是莫大的好事,只是希望找个顶尖翻译高手在翻译时把原版中触目皆是且惊心的“硬伤”妥善处理掉,最好是中华书局请人或者于丹本人坐下来,花点时间,先把《论语》《庄子》再温习温习,然后修改,或者省事儿,干脆把题目改了(中华书局不久前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续集《于丹〈论语〉感悟》,已做了较大修改,也算是明智之举)[14]。总之,别以为老外更好忽悠,否则不仅贻笑大方,贻害万年,而且还要丢丑海外了。

“于丹事件”在当今中国绝不是孤立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等丑闻层出不穷,浮躁之风已深入国人骨髓,如果鲁迅还在世,真不知他会写些什么文字。面对“于丹事件”,其实孔子、庄子若在天有灵,他们是不会着急,更不会生气的,充其量有点遗憾罢了,只是国人真的到了必须要向绝不浮躁的孔子、庄子学习的时候了,而且千万不要像于丹那样学,更希望“于丹事件”不要重演了。

原载《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注释】

[1]张稚丹.于丹为什么这样红(于丹现象启示录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2-07(04).

[2]张稚丹.于丹为什么这样红(于丹现象启示录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2-07(04).

[3]学者评说“于丹现象”[EB/OL].(2007-05-18)[2008-10-20].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5-18/035511845298s.shtml.

[4]学者评说“于丹现象”[EB/OL].(2007-05-18)[2008-10-20].http://news.sina.com.cn/c/cul/2007-05-18/035511845298s.shtml

[5]徐晋如.呼吁媒体应有良知不该炒作于丹[M]//张法,肖鹰,陶东风,等.会诊《百家讲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03-204.

[6]这段文字出自山西大学教授白平网络版书稿《问君能有几多羞》,但此书稿现在无从查询,只在一些报道中提到。详见:学者状告中华书局败诉不服气:细列于丹66条错[EB/OL].(2010-12-11)[2022-11-20].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0/12-11/2715910.shtml.

[7]张稚丹.于丹为什么这样红(于丹现象启示录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2-07(04).

[8]张稚丹.于丹为什么这样红(于丹现象启示录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2-07(04).

[9]张稚丹.于丹为什么这样红[J].教师博览,2007(4):18-20.

[10]这段文字出自山西大学教授白平网络版书稿《问君能有几多羞》,但此书稿现在无从查询,只在一些报道中提到。详见:学者状告中华书局败诉不服气:细列于丹66条错[EB/OL].(2010-12-11)[2022-11-20].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10/12-11/2715910.shtml.

[11]苗炜,于丹.《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地解读[J].视野,2007(6):10-11.

[12]《领导时事政策手册》编辑部.领导时事政策手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92-193.

[13]于丹讲《论语》人选初定:我是怎样被“发现”的[EB/OL].(2007-02-12)[2008-10-23].https://www.chinanews.com.cn/other/news/2007/02-12/873233.shtml.

[14]曾祥芹.《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误读的典型[J].图书与情报,2008(4):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