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林兰香》的雅俗结合

(三)结语:《林兰香》的雅俗结合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德经》已勉为其难,而要用小说来演绎道家精神,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林兰香》的写作难度远远超过了宣扬因果报应的《金瓶梅》与弘扬儒家精神的《歧路灯》。应该说《林兰香》在雅俗结合这方面还是作了很大努力的:一方面作者塑造了燕梦卿、田春畹、宣爱娘、任香儿、耿朗等一系列比较丰满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庄子的寓言写法和自己渊博的学识,巧妙地化用前人的各种典故,随机说法,比如用“林兰香”来喻写屈原、用宣爱娘来代表道家等等,既有形象的演绎,也有直接的议论,多层次、立体地展现了道家的真谛。

《林兰香》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但在艺术表现上,与《金瓶梅》《红楼梦》等世情杰作相比,还有差距。首先,作者的写实能力不够,像《金瓶梅》《红楼梦》中扑面而来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细节描写并不多见,不少描写显得生硬、做作。其次,直接或间接说理、说教过多,没能充分发挥小说的艺术特性,没能尽量让形象说话,而是让人物成了单纯的作者观念的传声筒,削弱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另外,《林兰香》也显得不够通俗。一是过多地运用寓言的写法,增加了读者阅读的难度;二是白话与韵文的掺杂使用,虽然增强了语言的文学性,却是以牺牲小说的通俗性为代价的,而有违通俗小说的基本属性,过于文人化。所以《林兰香》在雅俗结合上有所欠缺。尽管如此,《林兰香》所摹写的纷繁的明清北京的世态人情及其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在明清世情小说中还是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的,其艺术表现上的种种创新虽有遗憾,但其积极的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且给了后人不少有益的启示。

原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注释】

[1]王旻.困惑与选择:《林兰香》悲剧散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9(1):124-127.

[2]何小蓉.《林兰香》与古代小说女性意识的觉醒[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0:33.

[3]吴存存.道学思想与燕梦卿悲剧:读《林兰香》随笔[J].明清小说研究,1988(3):137-150.

[4]骆锦芳,马晓霞.从《林兰香》的生死观看儒道思想的冲突与融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89-95.

[5]本文所涉及的《林兰香》文本内容均出自:随缘下士.林兰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