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诗歌的心学意蕴
2025年09月26日
论王阳明诗歌的心学意蕴
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少有诗名,11岁那年随其祖父竹轩公北上,途中作诗二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游金山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蔽月山房》)[1]其非凡的诗才与洞察力已初见端倪。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于一身的硕儒之一。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成就了中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罕见的高峰,所以他文学家的身份就很容易淹没在其心学宗师的思想光芒之中。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王阳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恢复,而文学史家却几乎长期集体遗忘、冷落了王阳明。王阳明文学研究的滞后,主要原因是文学史家对王阳明心学产生隔膜甚至误解从而难以与王阳明的文学作品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
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变,一些学者开始涉足王阳明文学研究,出现了一些论文甚至专著,取得了不少成果。儒、道、释渐趋三教合一,由来已久,明代而至鼎盛与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倡导三教调和有关。如果说程朱理学是援佛入儒而以儒为本,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则是阳儒阴释而至三教合一的最高境界了。诗言志,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在其诗歌中均有体现。本文就从王阳明心学的角度来解读其诗歌,试图凸显其诗歌创作的特色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