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神曲》:《四世同堂》
1936年夏天,在妻子胡絜青的支持下,老舍辞去了山东大学的教职,背水一战,专心写成了“一本最使自己满意的作品”——《骆驼祥子》。老舍之所以对这部小说如此自信,是因为作者对造成小说主人公祥子灵魂演变的社会环境因素了如指掌,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小说不仅触及了人力车夫祥子灵魂的深处,更是对满族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省,从而达到了老舍心目中的“灵的文学”的高度。《骆驼祥子》可看作是老舍立意创作中国式《神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正当老舍潜心写作,再攀艺术高峰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老舍的“灵的文学”的创作也被迫中断了,直到1943年11月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历经艰辛,从北平辗转来到了重庆北碚老舍的住处,情况才有了转机。在这之前,身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的老舍,全身心投入抗日宣传工作,写过鼓词、坠子、相声、拉洋片等大众通俗文艺作品,并写过9本话剧,但都找不到感觉,后来再写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火葬》两篇反映沦陷区抗战题材的作品也写得极不顺手。胡絜青来到重庆后,给老舍带来了他渴望知道的抗战以来关于故土北平的大量翔实而鲜活的信息。有一天老舍激动地对胡絜青说:“谢谢你,你这次九死一生地从北平来,给我带来了一部长篇小说,我从未写过的大部头。”[13]这部大部头小说,就是近百万字的三部曲《四世同堂》。
老舍曾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14]由此可以理解老舍为什么仅凭妻子的述说,就胆敢写《四世同堂》了。“江山不幸诗家幸”,身在异乡的老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沦陷区的北平,他深知抗日战争对老北平人乃至全中国人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灵魂的炼狱,一些平时不为人注意的中华民族的优异品质和国民劣根性在这场浩劫中都将一览无余。老舍思考、关注的不仅仅是故土亲朋、熟人的命运,也不仅仅是老北平的盛衰,更重要的是古老中国文化经过战火的洗礼能否涅槃新生。胡絜青带来的烽火北平的信息,验证了老舍的思考,激活了老舍对故土旧人、旧事的记忆,再次激发起老舍创作《神曲》式“灵的文学”作品的希望和雄心。
《四世同堂》分上、中、下三部:上卷取名《惶惑》,写于1944年,共34万字;中卷取名《偷生》,写于1945年,共33万字(两卷均写于重庆北碚);下卷取名《饥荒》,写于1947年至1948年,共14万字,在美国纽约完成。这部巨著在主题、结构乃至人物设置方面都深受《神曲》的影响,全景描绘,气度恢宏,意蕴深远。作品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全面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畸形心态,再现他们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崇尚的家族理想,也是祁老人唯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然而当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他也忍无可忍,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可是抗战硝烟刚散去,他就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想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祖宗。”[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舍依然有写作“灵的文学”的努力,如《茶馆》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特别是《正红旗下》,如果不是意外的老舍之死,当是一部《神曲》式“灵的文学”的杰作,也应当是老舍一生创作的总结和最高峰,这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远的遗憾了。老舍的语言天赋为他开启了文学的大门,老舍与宗教的若即若离,既成就了其文学的辉煌,也是造成老舍之死的一大内因。老舍的“灵的文学”的创作实践,虽达不到但丁的《神曲》的高度,却开拓了现实主义文学罕见的深度,而成经典。
原载《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注释】
[1]老舍.宗月大师[N].华西日报,1940-01-23.
[2]老舍.宗月大师[N].华西日报,1940-01-23.
[3]老舍.灵的文学与佛教[M]//老舍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42.
[4]崔恩卿,高玉琨.走近老舍:老舍研究文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49.
[5]关纪新.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作品的精神烙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5):114.
[6]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13.
[7]老舍.我热爱新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170.
[8]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13-214.
[9]舒济.老舍讲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4.
[10]舒济.老舍讲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4-25.
[11]舒济.老舍讲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6.
[12]舒济.老舍讲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7.
[13]老舍.我怎样写《火葬》[J].收获,1979(2):150-153.
[14]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舍专集(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109.
[15]老舍.四世同堂(补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