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事件”症结分析

“于丹事件”症结分析

2006年国庆期间,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之后,就遭遇了“挺于”和“反于”的“冰火两重天”。“挺于”派(简称“鱼丸”)人多势众,理直气壮;“反于”派(简称“扁鱼”)人数少,其中又有几个“迂”博士,虽有理有据,但声音微弱,很快便被“挺于”派的唾沫所淹没。刘心武意淫“红楼”、易中天歪批“三国”,国学中人尚能容忍,可于丹如此恶搞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原典、经典《论语》《庄子》,就终于惹怒了“迂”博士们,自然“扁鱼”们就犯了众怒,成了“万夫指”,百口莫辩,很快就归于沉默,除了个别人穿件写有“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字样的文化衫之类的以牙还牙式的恶搞。

一边是大众消费文化的热火朝天,一边是国学研究者在书斋里钻故纸堆,本来是相安无事的,井水不犯河水,可为什么这次却有了如此激烈的冲突?同样是于丹的讲座,为什么“鱼丸”们看到津津有味,而“扁鱼”们却觉得不堪卒读;同样是于丹,一方面被捧为“学术超女”,同时又被贬为“高学历文盲”:个中原因值得深思。“于丹风波”的喧哗已渐至平息,作一番理性的探讨显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