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踪”:《绿野仙踪》的道教追求
面对“鬼”道横行、污浊不堪的现实世情,作者并没有悲观绝望,而是以道教为人们点起了一盏希望的明灯,以唤醒世人,早日回头,去恶从善。道教强调修道成仙,李百川于“绿野”之上点缀“仙踪”叙事,并非是要世人都远离红尘去修仙,而是以道教向上的生命与精神的追求,来引导沉溺于欲海的世人,迷途知返,返璞归真,这无疑是对堕落的人性与世情的一种反拨与救赎。与佛教的转世成仙成佛相比,道教的即身成仙思想对中国人也许更有吸引力,虽然都比较遥远,虚无缥缈,甚至荒诞不经,但道教追求长生不死、肉身飞升的现实性、可行性似乎超过了佛教,这是道教虽义理贫瘠却仍有一定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千百年来,修道成仙也只是传说而已,谁也没有真正见过,追求成仙而暴毙的闹剧历史上倒是有不少记载。李百川当然也没有修道实践与体验,其“仙踪”叙事主要来源于道教典籍与以前的神魔小说,所以《绿野仙踪》的“仙踪”叙事固与神魔小说相似,但其主要目的却不是宣扬道教思想,而是借道教的崇高追求来劝谕人心,矫正世情。
作者虽没有亲历道教实践,但对道教的基本精神还是相当认可的,当然对道教的至高目标也会有着一定的向往,这从有着作者明显影子的主人公冷于冰形象的塑造上可以看得出来。以往神魔小说中的修道主人公往往或是谪仙下凡受过,或是受命到人间行道,或是续前世仙缘,而少有人间烟火气,李百川笔下的冷于冰却是个例外,他是现实生活中一个自发的向道追求者,真切而更有说服力。作者为主人公取的名字就很有深意,冷于冰之“冷”与“冰”象征着主人公对世俗生活的彻底绝望,无道的社会环境使他对积极入世的儒家也失去了信心,只能转身求助于超世的道教,而不至于颓废乃至精神崩溃。才华横溢、志在必得的冷于冰三次参加乡试,均阴错阳差地名落孙山,特别是第三次,只因触怒了严嵩,而断送了几乎到手的解元,渐至心灰意冷,后在宰相夏言、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相继被严嵩所害,友人潘知县和原为于冰塾师后官至太常寺卿的王献述先后猝死等事件的刺激下,恍然警醒,痛感人生的无常与无味:“我自都中起身,觉得人生世上,趋名逐利,毫无趣味。……我如今四大皆空,看眼前的夫妻儿女,无非是水花镜月;就是金珠田产,也都是电光泡影。纵活到百岁,也脱不过一死字。苦海汪洋,回首是岸。”(第五回)可见冷于冰是在参透了人生的真相之后,才有了弃家求道的惊人之举,他吃尽千辛万苦,后在西湖得遇火龙真人,方真正走上了内外功兼修的成仙之路。
道教强调外丹、内丹的修炼,亦坚持内外善双修,特别注重广积阴功、外功,正如冷于冰所说的那样:“昔年吾师教谕,言修行一途,全要广积阴功,不专靠宁神炼气。”(第三十七回)冷于冰斩妖除怪、度人成仙、助人功名、化灾救难等种种道教济世救人之举,看似与儒家的济世精神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是身处尘世而济世,而道教则是超越了尘世的济世,道教济世并不表示其眷恋红尘、肯定尘世,相反,道教注重济世,一方面固然造福百姓,但同时更是为了自度,正如火龙真人在授予冷于冰的法旨中所写的那样:“冷于冰自修道以来,积善果大小十一万二千余件,天仙丹籍,久已注名。”(第九十回)同样,修道人一方面自己摒弃尘世生活,一方面又竭力济世;一方面对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毫不动心,一方面又帮助世人成就功名。这看似矛盾的举动竟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修道人和世人的生命、精神层次不同,对待自己与对待世人的标准不一样,不会用修道人的标准来要求世人,自己修道远离贪欲的同时,并不否认世人正当的世俗追求,所以当已经得道的冷于冰回家探访,看到儿子已经中举、两个孙儿皆有“进士眉目”后,也感到“可喜”,但这“可喜”是冷于冰以世人的视角与标准来体会的结果,并不表示他尘心未尽,更不表示他认同世间的功名富贵。总之,道教广积功德的济世精神与儒家的济世精神,其出发点与境界有着显著的差别,与世人的功名之心更不可同日而语。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指“道”的玄妙高深及根性对修道人的重要性。上根之人一点就通,甚至无师自通;中根之人半信半疑,屡教不改;下根之人刚强难化,有如木石。而现实生活中中下根之人占绝大多数,上根之人实属罕见,所以道教非常看重修行人的根器,仙真只度可度之人,可问题是红尘中可度之人可谓凤毛麟角,正如《绿野仙踪》第一百回中火龙真人问道通真人和化行真人门下无一弟子的原因时,道通真人所回答的那样:“数百年来,也曾陆续看中十数个,于‘酒’‘气’二字尚能把持,只到‘财’‘色’二字上,不用两试三试,只一试便是再不可要之人,从何处度起?”所以作品中冷于冰所度的连城璧、金不换、温如玉等人的名字中就有着这样的寓意,即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无比的可度之人,其中温如玉“特具仙骨,只是他于‘色’之一字殊欠把持”(第一百回),天性好淫,屡改屡犯,虽费了周折,但最终还是修成正果。作者有意详写了冷于冰使用的种种手段,耐心地多次点化温如玉,可这个爱徒就是本性难改,稍有诱惑,便忘记师傅教诲,故态萌发,俗不可耐,与冷于冰的自发求道、精进不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而说明了修道成仙之路的艰难。对普通世人来说,修道成仙虽是那样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毕竟为人世间点亮了一盏明灯,使人得以看清人性与世间的污浊,同时给人一点希望,令人升起一种向上的冲动,而自觉地去恶从善,这是《绿野仙踪》道教叙事的根本目的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