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写作的难度”
余华的写作经历了从回忆、想象回归现实的缓慢而痛苦的发展过程,《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包括《兄弟》,为余华一次次带来了信心与荣誉,可同时也一步步暴露了余华作为一个作家的致命软肋,正如李敬泽所批评的那样:“他从来不是一个善于处理复杂的人类经验的作家,他的力量在于纯粹,当他在《活着》中让人物随波逐流时,他成功了,但当他在《兄弟》中让人物行动起来、东奔西跑,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时,他表明,他对人在复杂境遇下的复杂动机并不敏感,他无法细致有力地论证人物为何这样而不是那样,他只好像一个通俗影视编剧那样粗暴地驱使人物:没有道理,也无须讲道理,宋凡平就要死要活地爱上了李兰;李光头这个几岁的孩子一定要去摩擦电线杆,因为他被余华界定为欲望的化身;而孙伟的父亲也必须那么悲惨地自杀,因为余华认为他必得报应,所以他的儿子将纯属偶然地横死……”[18]习惯于想象的余华一旦笔触落到现实上,就手足无措,洋相百出,与擅长写实的贾平凹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
曾经对余华非常赏识和期待的谢有顺在看到余华颇为自信的《兄弟》(上)后,就大为失望,认为“硬伤”累累的《兄弟》在余华的作品中“不值一提”,其他评论家也几乎持一致的看法,可《兄弟》现在又在法国获奖了,那么该怎么理解这样的咄咄怪事呢?我觉得,不要说余华作品在西方获得的只是一般的奖项,即使是获得了诺贝尔奖也没有什么的,因为像《红楼梦》那样的伟大作品又岂是个诺贝尔奖所能涵盖的。而且谢有顺也还是诚实的,没有继续硬捧好友余华,因为《兄弟》实在是大失水准了,可以说是余华以往写作弱点的总爆发。谢有顺之所以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还能容忍而唱了一些赞美诗,是因为他相信余华一定能超越和克服自己“写作的难度”。可事实已经证明,谢有顺错了,而且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在沙子上建大厦是必定终究要倒塌的。
原载《当代文坛》2011年第3期
【注释】
[1]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5.
[2]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M]//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50.
[3]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76.
[4]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03.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16.
[6]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51.
[7]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3.
[8]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关于《许三观卖血记》及其它[J].作家,1996(3):4-10.
[9]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2.
[10]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北京:三联书店,1996:145.
[11]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6.
[12]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08.
[13]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1-22.
[14]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9.
[15]吴义勤.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上[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69.
[16]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5-16.
[17]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78.
[18]李敬泽.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我读《兄弟》[J].当代作家评论,2005(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