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乱”字了得
有争议毕竟是好事,一个社会真正可怕的是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先听听官方的声音。2007年2月7日起,《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7天在一版、四版两个要闻版,以导读加整版或半版文章并配以图片的形式,推出了名为“于丹现象启示录”的系列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析:“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再配以一些动人的细节描写,如:“很多人听了于丹的课,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一位50多岁的人打电话对她说,原来不用以德报怨啊,以直报怨就可以啦?一直以为善良是没有底线的,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要是20年前知道就好了;还有些人说听讲后自己有脱胎换骨之感。一时间叫好声不绝。”[1]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在重庆全国第十七届书市作报告时盛赞于丹,并代表全国读者和古代文化的研究者向于丹鞠躬。他指出,如果有几个人跳出来指东画西,难道他们的考证就是正确的?当今社会需要一批专家将中国历史精髓文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老百姓就是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的易中天和于丹。
再看看一些“鱼丸”和“挺于”的学者们的反应。网络上的“鱼丸”们毫不掩饰对于丹的疯狂崇拜,津津乐道于她的着装、风度、谈吐,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对可笑迂腐的“扁鱼”们更是保持高度警惕,嗤之以鼻,恨之入骨。一个退休老干部说:“对学术圈外的大众来说,这种讲法太好了。别小看一个个小故事,它就把《论语》讲活了!”一位沈阳的“鱼丸”对于丹的评价是:“她把孔子请到了当下,请到了当今的生活之中。”[2]为了给“于丹热”推波助澜,消除不和谐的“音符”,媒体及时采访了一些著名国学专家。我国台湾学者陈鼓应说:“作为一个学者,我自己常会沉迷于纯学术研究,会掉书袋,比较学究。于丹能从生活中去阐发对庄子的理解。她讲的是自己的‘心得’,所以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她持有如此强烈的反对态度。”[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余敦康教授认为:“现在我们都应该觉得欢欣鼓舞,居然从来不读《论语》和《庄子》的普通大众,能对它们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在我看来,‘于丹现象’正是中华文化即将起飞、文化建设高潮即将到来的标志性事件。真正的文化建设高潮应该是全民性的运动,不是几个学者在那里埋头苦读。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于丹。”[4]
现在我们听听反方的争辩。“迂”博士们在《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一文中痛心疾首道:“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上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5]网民“晋阳之甲”(山西大学教授白平)陆陆续续地发了80多篇为《于丹〈论语〉心得》纠谬的帖子,在网上却被骂得灰头土脸。他在最后的帖子中这样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像于丹教授这样无德无才的伪劣‘学者’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并不值得奇怪,但是能像她这样以一种文盲和流氓的表现一时间红遍全球,从而登上‘中国文化名人’宝座的人,古往今来却绝无仅有。”他进而感慨道:“于丹教授能被推出来,又能被全国上下普遍接受,九牛一毛的‘反于’者都遭到了嘲讽否定,处境尴尬,这种情况本身是社会的悲哀,是文化的悲哀。形成这种情况有种种复杂的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冷静地深思的。笔者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到处都是人云亦云?为什么人们都不肯认真地读一下于丹教授的书?难道真的是读了以后都觉得是本好书?难道我们所指出的这林林总总的五六百处错误都不算是错误?这个世界可真是乱得不可救药了!”[6]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还真让人纳闷了,双方似乎都有理,而正方稍占上风,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奇迹般的收视率和销量摆在那儿,谁能否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