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三)结语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典型的小说人性抒写模式之外,确实还存在第三种情况,就是作家既不热心于对社会与人性假丑恶一面的抨击,也不沉醉于理想世界的文学营造,而是将作家的主观意识尽量隐藏起来,不动声色地描摹生活与人性的本来样子,这样的写法也一样能出精品,甚至是很伟大的作品,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就是这样的例子,但这样的作品也不会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主流。20世纪上半叶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时代,中国现代文学最需要的当然是富有战斗性的、警示性的、启蒙性的作品,反面揭露型小说无疑成了时代的及时雨、最强音,可谓振臂一呼,八方响应,声势浩大,可也正由于其过于强烈的时代性,而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文学性,因为时过境迁,很可能就风光不再。相反,正面讴歌型人性抒写小说,在那个苦难深重的黑暗年代,确实是没有多少生存的理由与空间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文学价值却逐步地得到放大,因为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这一类型的作品正好成为人们所渴求的真正的精神与文化大餐,这其实也就是废名、沈从文对自己的写作充满自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现代文学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巨变时期,因而诞生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非常态的小说创作模式,这是历史与文学互动的必然结果,所以在今天这样稳定的和平年代,文学的主流就不会再是这两种极端的形态了,而是恢复到常态,即不偏不倚的写实主义流行的时代。中国现代小说的人性抒写既是西方现代小说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古典世情小说雅俗整合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一次精彩的现代演绎与突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最成功的一环。

原载《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6.

[3]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24.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8.

[5]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396.

[6]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344.

[7]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0-32.

[8]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524.

[9]王晓明.张爱玲文学模式的意义及其影响[J].明报月刊,1995(10):17。

[10]药堂.怀废名[M]//新诗十二讲:废名的老北大讲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161.

[11]废名.序[M]//废名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

[12]废名.自序[M]//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13]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14]废名.说梦[M]//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55.

[15]废名.说梦[M]//废名文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53.

[16]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46.

[17]沈从文.心与物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7.

[18]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1.

[19]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3.

[20]沈从文.凤子[M]//沈从文全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07.

[21]沈从文.凤子[M]//沈从文全集(第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38.

[22]沈从文.横石和九溪[M]//湘行散记.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76-77.

[23]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