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谢有顺才华横溢,批评勤奋,成绩斐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特别是小说批评作出了显著贡献。他属于那种才子型批评家,思维敏捷,对作家作品有着自己真切的感受,行文中常常妙语连珠,生动精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人无完人,优点越明显,缺点往往也愈突出。谢有顺的优势是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稍逊,但文学批评不仅需要过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他的批评文字难免留有很多明显的破绽,其漏洞百出的“伦理”话语批评就是典型的例子。谢有顺如果生在中国古代,那绝对是文学评论的大家,因为中国古典印象式批评不需要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生逢现代学术背景,他的批评就显得有点吃力,虽然他自己未必自知,虽然他大作迭出,虽然他名震一时。

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空前繁荣,潮起潮落,几经峰回路转,一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许多文艺思想都带有科学主义的味道,比如形式主义研究体系下的叙事学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理论固然在某种程度上窥见了艺术表现的规律,但由于偏于机械的形式研究,其局限也非常明显。“叙事伦理”批评话语重视作品伦理表现过程中叙事的作用,也算是一种独到的创见,彰显了叙事的隐蔽功能,这是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它把叙事与作品的内容完全割裂开来,一头扎进了仅由“叙事”生成的有限“伦理”中,完全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可谓得不偿失,标准的钻牛角尖。

谢有顺大胆地借鉴西方的“叙事伦理”话语进行文学批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他没有看清这一话语的致命缺陷,以为得到了一个批评法宝,殊不知就是一块废铁而已。这样的批评如果是偶尔为之也就罢了,可如获至宝的谢有顺大讲特讲,甚至乱讲滥讲,“伦理”话语满天飞,无非是重复而已,讲不出新意,反而留下了众多的破绽。更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批评界对之很少提出疑义,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读懂谢有顺的“伦理”批评文字,至多是似懂非懂,大家想的是,这样著名的评论家还能有错?

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注释】

[1]伍茂国.伦理转向语境中的叙事伦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1-107.

[2]谢有顺.小说叙事的伦理问题[J].小说评论,2012(5):24-30.

[3]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4]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5]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6]谢有顺,李德南.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伦理的基本类型及其历史演变[J].文艺争鸣,2014(4):61-77.

[7]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8]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9]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10]谢有顺.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文艺争鸣,2013(2):95-112.

[11]谢有顺.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J].小说评论,2006(2):30-34.

[12]谢有顺.重申灵魂叙事[J].小说评论,2007(1):16-20.

[13]谢有顺.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J].文学评论,2007(1):135-140.